反馈

反馈机制这样设计,才能不让用户厌烦

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用户既需要和产品沟通,产品也需要和用户沟通,这时就需要一套完美的反馈机制为用户和产品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反馈是产品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的存在与否会极大的影响你产品的用户体验。这篇文章我将从反馈的种类、方式和使用场景来梳理一下产品中的反馈机制,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反馈从涵盖范围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种: 操作反馈与用户反馈。 我们这里说的主要是操

如何收集整理应用商城中的用户反馈

本文将以 Foodie 的 App Store 用户评价整理为例,跟大家分享其做这件事的具体做法。老规矩,凡事都要先问为什么,弄清楚背后的原因之后再开始动手做,这样做事目的性更强、效率也更高。ok,那为什么要收集整理应用商城的用户反馈呢?这项工作有什么意义?如果你的回答是“存在即合理”,那么恭喜你,成功地终结了这次聊天。如果你了解过腾讯的“ 10/100/1000法则 ”,

心理学+产品设计,会碰撞出很多有趣的方法论

跨界融合会更容易产生出创新产品或创新模式。就像心理学+经济学衍生出的行为经济学(消费者行为学),心理学+互联网产品设计也是很不错的组合。这个时代,在某个领域深耕不仅周期长,也已不易创新,相比 跨界融合 会是更容易产出创新产品或创新模式的方式。就与互联网+的精髓一样,将互联网应用到其他领域会创造出新的价值,如互联网+政务,虽然现阶段两者结合还不是很完善,但是诸如网上办

从3方面分析:什么是好产品?

什么是好产品?只有懂用户的产品,给用户带去人文关怀的产品,才能称得上好产品。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好产品?这个问题一是源于我叠加了一些不好的产品体验,而这些产品之前都能很好的满足我的需求。二是最近刮起的“道歉风”:从携程CEO孙洁到快手CEO宿华,从今日头条CEO张一鸣到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他们都是各自行业里的领军者,拥有海量用户和极强的行业话语权。可是

谈谈交互设计中的反馈设计

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设计中需考虑反馈,但反馈的即时性往往容易被人忽略,因为大家都觉得我的反馈已经够即时了。十二生肖在小船上游玩,它们轮流说笑话,如果不能把所有生肖逗笑,表演者就要被丢进湖里。首先从牛开始,牛的笑话非常幽默,几乎所有生肖都笑了,但唯独猪没笑。所以牛很遗憾地被丢到湖里。然后是羊说笑话,羊的笑话很烂,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没笑,但唯独猪笑了。其它生肖都很不解:“你在笑什么

产品设计的思考方式(12):考虑产品的内在机制时,需要利用好正反馈

在产品的内部,考虑产品的内在机制时,我们需要利用好正反馈。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或者说,是系统的输出能够影响到输入,使得输出变动后会影响到输入,造成输出变动持续加大的情况,A产生了更多的B,而B回过来又能够产生更多的A。马太效应就是一种正反馈现象。在很多平台、特别是社交平台诞生和发展的早期,都存在巨大的红利。一些

聊聊负反馈在交互设计中的应用

这里我们聊一聊那些些对用户破坏性操作提供告知的反馈,在这里称其为负反馈。负反馈源自于控制论,同时在生物学上也有不少应用,这里我们研究的是交互行为中的负反馈,当然这里还是偏向于界面的反馈,不含触觉听觉等方面。按照其主要特点,大体分为以下三种:粗鲁型这种负反馈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很粗鲁地直接指出用户的错误,而且通常是以命令的口气,指出用户的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这样用户就会有挫败感,

聊聊意见反馈,小功能也有大门道

本文仅仅分析常见应用意见反馈的不同形式,并没有展示意见反馈的优化设计方案。0.【邮件型】很多国外应用和国产老牌应用的用户反馈方式都是:点击“反馈”按钮 >> 进入邮箱服务 >> 自动填写收件人和一部分正文内容(机型等信息) >> 用户补全信息 >> 发送邮件。邮件类的设计思路应该来源于投递举报信,在开发者和用户没有那么多沟通途径的时候,邮件是不错的选择。再加上一定的过滤和筛

当产品进入碎片迭代,设计师可以做些什么?

鸿影:我在之前的用户体验设计实践经历中,所做的项目绝大部分都属于『从0到1』,以被动地接收分析产品经理提出的需求、然后不断设计全新的产品或功能为主,一个项目完成后就基本不再管,后续的运营数据也不关心,而是立马投入下一个新的项目中去。这种四处忙碌的感觉看起来很充实,但实际上却有些浮躁,作为设计师没有完整地参与进产品设计闭环,少了数据验证、迭代改进的步骤(这正是当初Mentor

黄金6点搞定用户需求,就是这么简单!

题记: 首先,请原谅我用如此下作的手段骗取各位的点击率,如果你是因为对标题的好奇或者有这方面的需求说明至少我下文中的内容是值得参考的。&8211;艾小梦不管你是不是PM,不管你是做什么行业的,我觉得做事之前了解清楚需求这一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有效的收集、分析、整理需求中间任何一个环境的差错往往让我们功亏一篑,当我们的成果即将或者已经出来时才发现偏差很大我们前期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