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沉思录 | 设计助力提升用户留存的三驾马车
变化与契机
赶集网经历多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忠实用户,在用户的印象中赶集网是一个多业务并重的生活服务平台。今年集团战略调整,决定将赶集网转型为更垂直的招聘服务平台,通过更精准的职位及更优质的服务,打造更完整的求职新生态。
聚焦于招聘服务的全新赶集网
从多业务平台转变为垂直业务平台,用户的群聚效应被一定程度地削弱,用户打开赶集网的几率降低。而招聘需求又具有很强潮汐属性,大部分用户只在一定周期内使用招聘网站,且用完即走。如何提升用户的留存及延长其生命周期,是摆在新赶集面前的首要难题。
设计策略
通过与产品团队多轮的讨论及分析,我们梳理出了造成赶集用户流失的几个主要原因:
(1)找不到合适的职位
用户首次来到赶集时,若未有效地创建简历,系统难以精准识别用户的求职条件,用户主动筛选的成本较高,在尝试一番之后仍未产生有效的连接,最终受挫放弃平台。
(2)求职行为转为线下
当求职双方达成面试意向后,会由线上沟通转变为线下接触,后续联系往往也由其他通讯工具所代替。虽然平台内也有完整的面试管理服务,但用户未养成使用的习惯。
(3)求职结束离开平台
用户对赶集网及同类竞品的的定义多局限为“职位检索工具”,一旦进入到求职末期,会缺少回到平台的动力,然后进入很长的一段“沉默期”,直到下一次萌发求职需求。
基于此,我们需要针对每个用户流失的节点进行激活,总结出提升赶集用户留存的“三驾马车”:通过精准的职位匹配,将用户线索持续地留在平台内;以高频的“消息”带动低频的“求职管理”,将线下的面试流程拉到线上;同时充分挖掘用户的求职后需求,将蓝领的社交圈子沉淀在平台内。
将新面试形态融合到连接路径中
对神奇面试间的功能进行用户教育
整合后的消息和求职进程不仅提高了整体任务的处理效率,而且强化了在线面试等新连接功能的感知,更符合用户行为习惯和体验,间接提升了平台的口碑和活跃度。
03 以沉淀为目标的社交关联
传统的招聘服务主要关注用户找工作的需求,用户通常在找到工作后就快速离开平台,那么如何延长用户的生命周期,提升用户留存?
通过对蓝领用户人群特征和求职偏好的发掘,我们发现通常在一二线城市务工的蓝领人群,对“范熟人”的求职途径有着很强的偏好,他们对同行和同乡有着高度的信任和依赖,更喜欢通过亲友间的介绍找工作。
通过打造蓝领社交,既可弥补现有场景单一的不足,丰富用户求职途径和职场中的衍生需求,又能通过社交的方式产生更多新的内容,提高用户的使用频率,延长用户的生命周期。
基于此,我们针对蓝领用户打造了一个基于熟人关系拓展的社交生态,即“人脉圈”。
赶集基于蓝领求职社交打造的“人脉圈”
1. 通过关系拉近用户社交距离
同类竞品的社交模块,通常以求职者的求职岗位作为内容维度,进行内容推送。
而新赶集则根据蓝领用户的求职特征进行推荐并总结出三个人脉维度:同行、同城及同乡。以这三个关系作为内容推送的维度,用户有天然的亲切感,在页面的设计上,也强化了关系标识的视觉优先级。
通过拉近用户与内容之间的距离,提升用户的浏览兴趣,促使用户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交流。
2. 通过关系促使社交行为的发生
拉近用户与内容的距离之后,最重要的就是破冰,让用户产生社交行为。这里采用的方法同样是以关系促进用户,关系社交的优势就在于同行及同乡的刺激,比陌生人更有动力,相对可降低用户的社交门槛,同时提升用户对内容的关注度。
在用户浏览过程中,通过气泡对话的形式,以老乡或同行的口吻,引导用户完成点赞、评论、发帖等相关社交行为。
通过人脉关系形成的社交网络,在整体的内容质量和用户粘性上有了质量保证,人脉圈作为求职场景下的补充场景,弥补了用户在求职过程中及求职后的其他职场需求,解决了整个招聘业务生命周期较短的问题,并且随着社交网络的不断扩建,后期人脉圈的流量也可为招聘业务导流,真正实现业务间的良性闭环。
写在最后
在推动了以上的设计决策之后,我们要通过数据监测,量化分析这些策略上线后分别对用户留存产生的影响,不断调整优化。在预判用户流失之前增加挽留用户的机制,缩短用户的“沉默期”,最终实现用户活跃及使用周期的双重增长。
针对用户的共有行为,梳理出典型用户的生命周期,找到整个周期中可能造成用户流失的关键节点,洞察每个节点背后的主要原因,针对性地给出激活用户的设计对策,并验证每个设计决策带来的数据效果,让设计驱动用户留存的“马车”持续为业务提供动能。
@58用户体验设计中心(微信公众号@58UXD)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