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视觉的亮点与轻重 - 产品思维与设计思维(3)

当你觉得自己一见钟情、被丘比特之箭射中时,未必是因为他/她在各个方面都吸引你,而往往是因为某一时刻显露出来的谈吐举止、一个故事、一个身影,或者,仅仅就是一次回眸。关键时刻闪耀而出的亮点比一切都来的重要。

对于产品也是如此。对于功能是这样,对于用户界面更是这样。让人对界面产生好感、进而可能对品牌产生良好认知的,往往就是一两个体验上的核心亮点。

换个角度来说,这是设计当中的轻与重。颜色、形状、动画效果使用的平实,不夸张,这是轻。而使用相对独特的、容易抓眼球、让用户有不一样的感知的效果,则是重。轻重之间需要找到平衡。

我们往往会看到两种极端,一种是完全平实的界面,过于平淡,只有轻没有重,而另一种则到处是吸引眼球的点,通过各种效果来实现重的体验。这两种都存在问题。

前者是很多不具备足够设计能力的团队常会做的,枯燥平淡的堆积功能。有一些完全依靠价格或者特色服务取胜的产品,其实本可以在界面的体验方面做个更好,最终可能会更好的提升转化率或者品牌忠诚度,但是并没有用好界面这个和用户产生联系的通道,就好像一家餐厅的门面一样。

而后者则是一些具备一定设计能力、但是又不懂得掌握分寸(其实本质上仍然是设计能力的问题)的团队会出现的问题。过于夸张、花哨的界面,太多的动效,放到一起,看起来每个地方都想让用户吃惊,都想抓到用户的眼球,但是实际上却是适得其反,过犹不及。很多团队会看到这个产品的某个界面效果不错,那个界面效果也还行,于是都拿来主义,掺杂在一起。

按照优先级理论,如果想要突出重,就一定要有轻的存在。一种良好设计的思路,是在基础功能和大部分流程上采取平实的思路,尽量轻,降低用户的认知成本,而在关键的个别地方做重的设计,形成体验层面上的亮点。对于亮点,可能是在某个地方明显差异化的设计,用明显的动效,用颜色、形状、声音等来突出,等等。整个界面的感觉,是通过亮点来树立起来,而大部分基本界面则不宜夸张,做好基础的支撑。

亮点本身是相对来说的,随着时间推移也在不断演进和变化。一开始觉得特别与众不同的地方,可能经过一段时间,就没有那么特别了,但是并不能忽视当时的作用。

微信的摇一摇功能,在早期的微信中本身就是一个亮点。而就界面来说,摇动手机、界面上动效的变化,这里产生的仪式感,很好的强化了功能本身的作用。然而微信并没有到处运用这样的效果,整体的界面设计仍然是轻的,就微信的产品定位来说,这样的处理非常到位。

Path 的界面设计是一个有趣的例子。作为一个熟人社交产品,Path 并不成功,但是 Path 的界面设计非常值得讨论。在 Path 刚发布的时候,凭借令人耳目一新的界面设计吸引了很多用户,甚至界面改版升级都会让用户数量翻倍。而当我们剖析 Path 的界面时,会发现真正让人感觉耳目一新的,其实只有很少的几个点,例如点击后蹦出的弧形菜单设计,侧面的抽屉设计。这样的亮点已经足够让我们觉得它的界面设计不一样,其他的地方就用不着太夸张。用户体验方面大的感觉就「立起来了」。在这里需要额外说明,对于产品的成败,界面设计是其中一个因素,能够在产品发展的各个阶段当中不同程度的起到作用。为了讨论方面,我们在这里仅仅只侧重界面设计方面的问题。

Flipboard 同样是个好例子。实际上在Flipboard 推出时,RSS 聚合阅读的产品很多,Flipboard 为何能够脱颖而出?帮助他们完成冷启动和迅速积累用户的,就是独特的用户界面设计。而在用户界面当中,真正的核心亮点就是类似报纸、杂志一样的翻页效果。用户在看到这个效果时,一下子就将他们和其他的阅读产品区分开了。而真正在阅读的详情页面、在其他的一些功能上,界面设计本身则是相对朴实的,没有都做的这么夸张。这也是轻与重关系处理的范例。

通常,考虑到用户的认知成本和学习成本,大多数界面都可以追随已有的行业惯例(例如那些已经影响用户习惯的大应用的做法)、平台的界面设计规范,而在适当的地方做出亮点,控制好界面效果的轻重,对于增加用户的主观满意度、建立良好的品牌认知、促进传播都很有效。

人的外表是需要打扮的,产品的界面也是如此。好看的着装搭配要讲究亮点和平实的配合,界面设计同样也是这样。有内在美的人,穿的得体漂亮会更有吸引力,而有内涵的产品(功能、内容),有一个恰当的界面也同样如此。

产品的视觉体验本身要有意义,而不能仅仅是单纯的好看、漂亮。这里的意义,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出层次来。专业人士与非专业的区别,就在于看到一个产品时,不仅仅能看到外在的表象,更能看到表象之中的肌理,看到层次。

这是我正在写的系列连载文章,关于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设计的思维方式。在过去的10年里,我一直希望探索产品背后的本质规律,为做互联网的人们(产品经理、设计师、工程师、运营、管理者等等)找到一个可以共通的思维框架,当我们一起讨论问题时,能够有共同语言,这会是产品语言或者设计语言。

如果你是一个管理者,你提的需求可以不是「简单大气国际化」,而是更具体的「界面需要体现出层次,区分优先级」,如果你是一个产品经理、设计师、工程师、运营,也能够为每一个产品和设计决策找到依据。这是战术层面上的战略思考,通过一些具体的点来帮助我们更好的改进产品、改进产品的用户体验、运营效率甚至推广、传播和变现效率。

专业是一种力量。

相关阅读:
【连载】优先级 - 产品思维与设计思维(1)
【连载】视觉优先级 - 优先级 - 产品思维与设计思维(2)
【连载】视觉的亮点与轻重 - 产品思维与设计思维(3)
【连载】交互的主线与支线 - 产品思维与设计思维(4)
【连载】功能的保健与激励 - 产品思维与设计思维(5)
【连载】用户的核心与圈层 - 产品思维与设计思维(6)
【连载】临界点 - 产品思维与设计思维(7)
【连载】惯性 - 产品思维与设计思维(8)
【连载】门槛 - 产品思维与设计思维(9)
【连载】路径依赖 - 产品思维与设计思维(10)
【连载】隐喻 - 产品思维与设计思维(11)
【连载】正反馈 - 产品思维与设计思维(12)
【连载】轨迹 - 产品思维与设计思维(13)
【连载】曝光 - 产品思维与设计思维(14)
【连载】感觉 - 产品思维与设计思维(15)
【连载】氛围 - 产品思维与设计思维(16)
【连载】精致感 - 产品思维与设计思维(17)
【连载】体量感 - 产品思维与设计思维(18)
【连载】差异感 - 产品思维与设计思维(19)

作者 马力

我是马力,超过10年经验的产品经理和设计师,最美应用创始人,创新工场早期成员,豌豆荚创始成员、产品经理,IBM用户体验设计师。在互联网产品的各个环节上都有实践经验,产品、界面、运营、推广和商业转化。最近在写一些文章,关于产品思维和设计思维。
个人微信公众号:MaLi-Design

关键字:设计, 设计师, 界面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