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腾讯朋友圈揭秘内部 AI 部门竞争关系:谁能像微信当年一样熬出头?

小马哥为提高腾讯创新能力而建立的灰度机制之一——「鼓励内部竞争内部试错」,已经融入了公司的骨血中。

在腾讯合作伙伴大会上,腾讯首席运营官任宇昕提出的「AI in All」战略与 AI Lab 主任张潼所讲的「腾讯 AI 发展路线图」,并没有解开我们对腾讯在 AI 投入与建设细节方面的团团疑云。

众所周知,「开放」与「共享」并不是腾讯一家独有的 AI 布局理念。这些笼统的说法放在任何一家 AI 技术公司的商业规划书里都不会显得违和。

而人们更关心的,也许是腾讯在布局背后,是否有足够的技术实力和产品落地能力来打赢这场 AI 生态之争。

因此,我们更想问腾讯的是,腾讯各事业群是怎样围绕 AI 来使力的?成立 1 年之久的 Al Lab 代表着腾讯 AI 技术的最高水平吗?到底有哪些部门在研发 AI 技术?为何会存在两个语音类型的开放平台?这些做 AI 的团队目前有了哪些成绩?各个 AI 团队又是如何利用内部资源的?

在放弃了由于人气爆棚而人满为患的各个论坛后,我们走进了腾讯的朋友圈——各种友商与合作伙伴所在的产品展示区。

没想到,就在这里,我们听到了一个关于腾讯 AI 团队间的竞争故事。

小微与叮当的「较量」

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微信的「成功上位史」。这个故事还得到过马化腾的亲口确认:

「我们当时很紧张,腾讯内部有三个团队同时在做,都叫微信,谁赢了就上谁的。最后广州做 e-mail 出身的团队赢了,成都的团队很失望,就差一个月。」

某种程度上,小马哥为提高腾讯创新能力而建立的灰度机制之一——「鼓励内部竞争内部试错」,已经融入了公司的骨血中。

而腾讯不同事业群推出的两个语音开放平台,似乎也在承受着这样的考验。

我们拿到腾讯叮当与腾讯云小微的宣传册发现,虽然两者几乎在今年同一时间发布(前者 4 月发布,后者 5 月进行内测),但都自称为「智能服务开放平台」,都提供硬件接入服务,都可以为第三方提供语音技术能力与接入腾讯内容资源。

「所以叮当做的跟云小微有什么不同?」我们指着两份资料问叮当的工作人员。他并没有否认两者有重合的部分,但却强调,自己做的是完整方案,而小微卖的只是 API 接口:

「小微他们主要是依赖腾讯云,模式非常雷同于讯飞。而我们是以语音解决方案为主,对用户的需求进行一个合理的预判。总之,我们是下沉到产品去想这个事情,而不是从接口去想这个事情。」

简而言之,就是「小微是卖云的有偿输出」,而「叮当是根据需求免费定制」。

「到底怎么组合这些技术你不用去担心,我们能保证自己提供的技术能优于同类一线解决方案提供商,我们有很多合作伙伴。」他再次强调,「这些语音技术,包括语音识别、语意分析还有合成技术,都是我们自己的。讯飞曾经是我们的供应商,但是我们在语音技术上逐渐有这个能力了,就把它踢出去了。」

在他们展示的合作伙伴中,我们发现了一个较为知名的语音技术供应商。在联系到这家公司后,他们的一位负责人告诉我,叮当其实更像是一个语义聚合平台:

「我们是有合作,之后他们可能会接入我们的语音。不过目前来看,可能是把我们放进去撑场子的。」

而在云小微的展台,我们问了同样的问题后,这位工作人员的答案倒是十分直白:「没啥区别。你可以直接这样理解:一个集团下面的两个公司在做同样的事情。」

「就像微信刚开始做的时候,是有三个团队在做;语音助手这个事情,是也有两个部门在做。」他笑了笑,直接道出了两者的竞争关系。

「不过,我觉得我们的技术更有积累。」他并不介意对比两个平台的差异:

「他们(叮当)前端的技术用的是别人的,语音识别方面拿的是第三方的,语意分析是自己做的。而我们用的都是内部的技术,语音方面用的是微信 AI 团队的技术。而且你想想,他们在内容方面真的能免费吗?」

但是他承认,云小微平台目前来看并不是特别地稳定,还需要特别训练:

「我们这个平台很年轻,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地方,不过现在正在加快速度调试,以后可能会把平台上的各种 skill 做成 SDK(软件开发工具包),让开发者调用,按流量收费。」

然而,在开放能力这个问题上,叮当却表示,公司可能会对其进行收拢:

「最后统一往外放的,可能是我们吧。」

在云小微的展台,我们看到了很多接入小微平台的硬件厂商,其中便包括出门问问。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我们,如果第三方硬件厂商想用腾讯的资源,必须得通过小微:

「出门问问接入了 QQ 音乐,如果你想用腾讯的内容,必须绑定小微。」

但是,他又强调在语音技术方面,出门问问并没有依靠小微:

「我们支持双语音系统,其中一个系统给屏蔽了,只用了里面的 QQ 音乐,」他指了指放在旁边两款其他厂商的智能音箱,「你看这几款音箱,就是用的云小微的语音助手,技术和内容资源一起调用。也就是说,你有好几种组合可以选。」

有意思的是,他拍了拍音箱,神秘兮兮地告诉我们:

「这些内容资源可是很贵的,你知道吗,就这音箱的成本,20% 都得付给腾讯云小微。」

但这一说法很快被小微的另一位工作人员否认了,他很不自在地摇摇头:

「哪有这样,听这些硬件厂商乱说。虽然需要付费,但是远没有这么夸张。再说了,就像你听新歌要付费,QQ 音乐要购买版权一样,这些硬件厂商为内容付费是很正常的事情嘛。」

腾讯 AI Lab 的内部挑战

推出过绝艺等「围棋高手」的 AI Lab,可能是腾讯内部风头最劲的 AI 实验室,但却不是唯一的 AI 实验室,也并不是只专注于学术研究的实验室。

实际上,在这次合作伙伴大会的 AI 分论坛上,一个「机器翻译」的现场演示已经说明了腾讯 AI Lab 的性质——研究+工程。

在 AI Lab 的展位上,除了一些有趣的图像识别应用 Demo,介绍的几乎全是实验室开发出的技术应用。譬如那块也曾出现在论坛上秀了一把同步翻译技术的大屏幕,以及医疗影像产品「觅影」。

一位 AI Lab 的工作人员在接受机器之能采访时表示:「专注于研发」实际上只是外部对 AI Lab 的一种误解。虽然实验室一直在参加一些比赛,也发表了很多学术论文,但是技术的落地才是最终目的。

「高层对我们的要求是——学术有影响、工业有产出。只做技术是外界对我们的一个误解。你不光要做一些在学术界有影响的成果出来,你还要实现一些产品落地。」

而这个说法吻合了张潼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的团队规模——目前实验室有大约 70 多位国内外科学家,300 多位应用工程师。

「AI Lab 的内部分为研究员团队与工程团队,基本上,如果研究团队出了一个技术,会对接给工程团队,然后实现产品化。但同时也会和其他部门对接,看看他们究竟有什么需求。」

在这次大会的 AI 论坛上,张潼曾介绍,目前实验室的机器翻译技已经被应用在了微信、QQ 移动端及微云上,也就是说,实验室的一些技术已经完成了对某些部门的输出。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部门都会选择使用它们的这项技术。


我们指了指那个正在进行同步翻译的屏幕问这位工作人员:

「这个应用跟右边展位的翻译君是什么关系,我看到他们也在宣传用神经网络技术取得了翻译准确率方面的突破。」

这位小哥有点无奈地笑了:「你懂的。比较热门的方向不只一个部门在做,这很正常。我们隶属于 TEG(工程技术事业群),它们是 MIG(移动互联网事业群)的。」

作为 MIG 下面的一个人工智能孵化项目,翻译君给人的印象一直是一个类似于 Google 翻译的 APP 产品。但他们的工作人员直接否定了这种说法:

「我们虽然有一个 app,但是我们的项目更像是一个 API。除了语音识别这层技术是用的微信智聆的,语义识别用到的神经网络技术是我们自己研发的。也就是说,开发者是完全可以调用我们的技术的。」

一个事实是,腾讯云产品中的人工智能类别下面的「机器翻译」,就是翻译君做的。

「内部的 QQ 邮箱、QQ 浏览器网页的翻译功能,就是我们做的;对外的话,金山词霸的段落和句式调用,也是我们的,都可以免费调用。」

但是,仍然是面对我们刚才的同一个问题,翻译君的答案是这样的:

「AI Lab 针对的是学术研究,应用方面还是我们更拿手。」

如果说翻译君算得上是 AI Lab 的一个分支竞争对手,那么来自其他同类实验室的挑战其实也不容忽视。

一位工作人员就向我们透露,虽然觅影这款医疗影像产品率先被 AI Lab 推了出来,但这不代表其他实验室没在做这件事儿:

「我得到的消息是优图实验室那边也在做医疗方面的事情,针对的应该是眼底视网膜这类的病症,他们偏向于图像方面。不过这次他们没有展出医疗方面的成果。」

与成立仅一年的 AI Lab 不同,优图实验室的前身要追溯到 2012 年。虽然其团队成员大都是来自北大、清华、中科院、上海交大等国内顶级院校的博士及硕士,但在 2016 年之前,这个实验室一直都比较「沉静」。

在优图的展台上,「天天 P 图」这个美图 app 与应用于安防的「天眼人脸搜索系统」是这个实验室被宣传最多的应用产品。在外界来看,他们擅长的是图像识别与处理。

但是他们的人却强调,优图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是一个集研究与工程于一体的顶级实验室:

「我们擅长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以及机器学习、大数据挖掘等非常多的领域。并不只有图像,你知道很多产品是不可能只用一种技术的。」

不过,对于与 AI Lab 的区别,他们给出了与翻译君别无二致的答案:

「他们更倾向于做研究,而我们是做技术输出和应用。」

在某种程度上,优图实验室技术输出的速度正在加快。由于与腾讯云同隶属于 SNG 事业群,他们看起来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对外输出优势。

「腾讯云上的人工智能产品,包括人脸识别、图片场景识别、音视频识别技术等等,几乎都是我们的。我们可以为任何产品输出这些基础能力。」

当然,除了 AI Lab 与优图,我们也需要注意一点:微信 AI 团队也向云小微及翻译君输送了语音技术。在很多报道中, 微信 AI 团队是腾讯最重要的 3 个 AI 研究部门之一。

很显然,随着 AI 逐渐成为一股新浪潮,为了生存和竞争,甚至是为了能再造一个「微信」的辉煌,腾讯各个事业群正在悄悄孵化出带有各自基因优势的 AI 技术与产品应用方向。

对于这种境况,腾讯人似乎都习以为常。

「不只你看到的这些,腾讯内部很多组都在做一些相似的事情,因为都是鼓励竞争嘛。」一位内部员工向我们透露,「因为现在 AI 对腾讯来说是一件很不确定的事情,与其倾尽全力去寻找它的商业化方向,不如先让各个团队自己去摸索。」

「但是,这并不是说明腾讯的技术不好,」他话锋一转,「相反,市面上提供语音技术的供应商,大家的技术是差不了多少的。只不过就是你想跟百度玩,跟阿里玩,还是跟腾讯玩。」

一位云小微的工作人员认为,在大集团组织架构中,旗下大大小小的公司有诸多交叉方向与领域再正常不过,竞争与存亡的较量不可避免;

「对于其他公司来说,比较难理解,但是对于腾讯这样大的公司,这很正常,内部文化使然。这也督促我们去拓展各种渠道,同时跟内部其他部门进行更多协作。」

「那是不是就像微信一样,既然有两个部门主要做同一件事情,最后只能有一个活下来?」我问道。

「大概是这样吧。」他摸着台子上的音箱,叹了口气。

作者:宇多田

来源:微信公众号“机器之能”(ID:almosthuman2017),机器之心旗下关注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场景及商业化的内容账号

关键字:产品经理, 腾讯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