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永浩的得到专栏倒掉,看知识生产者服务的动机
做一个知识生产者也不是那么好玩的。
罗永浩在本月25号宣布停止更新他的得到专栏《罗永浩创业课》,并发了一封道歉信。
我无法再完成后续的专栏更新了。我的身心状态和公司的现实发展局面都不允许我再以这样的状态继续下去了。
我是他的订阅用户。几个月前开始感受专栏无法按期更新时,就预感这档专栏可能要流产。
果然,这档正在风口创业的直播创业课终止了。
在听课时,就怀疑这些干货输出的质量,一个正在创业者的精力如何持续长达一年的创业直播指导?如果从商业运作上来看,老罗要是选择出精品课(小课程)可能就稳妥很多。
正如,得到产品发布会邀请徐小平,让他分享创业和风投的经验,最后上线了一档1元钱的《徐小平讲创业基本功》。购买量超过10万。
精品课(小课程),这类知识付费产品,小而精,精而美,而且这类一次性交付性产品,必然牵扯的精力是阶段性的。比如几周,几个月,生产出来一套后,就可以休息了。
而大课,需要每周每天持续稳定的输出,如果没有工业化的生产流程,维系起来会非常痛苦。
显然,每一个《得到》大课的背后,一定有一套工业化产出流程和服务团队。老罗的创业课也不例外。
罗永浩尝试了多种方法,试图减轻自己的负担。他谈到:“搜集资料、整理内容的制作团队尝试了很多方法(一度有五个人接近全职帮我做内容,但不能代笔)。
像这类工业化的输出,其他作者都如此。如专栏《关系攻略》的熊太行说过:
除了睡觉、来公司开会(一周一次)的时间,其他时间都做关系攻略。有的文章一气呵成,三个小时写完。也会有题写了几千字推翻重写,最长拖到三天。
由于得到产品有相对“苛刻”的品控要求,在上面的专栏作者,要付出的努力要辛苦很多。
比如刘润的专栏《5分钟商学院》,虽然成品只有5分钟,但有一次直播中,谈到,他每天花在课程上的时间长达6个小时。
如此高强度的打磨(且不说有点夸大的嫌疑),可以窥测出这些知识生产者都是一群对自己知识产品较真的人。 到底是得到产品平台方的品控较真,还是生产者们本能的较真,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既然都是一群大咖,我会偏见的认为,必然是生产者们对产品本身较真了。
这个偏见的潜在逻辑是,这些大咖的知识分享,第一性原理是源自对知识分享效果本身的热衷,而不是为了赚钱。或者说,为了品牌流量的赚钱服务。
在我订阅罗永浩干货日记时,本能的对干货质量是产生怀疑的。但几期下来,能真切感受到锤子科技的创业心路历程,并且在历程中有深刻的认知提炼。对我这个门外汉来说,真是打开了创业见识: 原来风口里的创业是这么在玩。
然而,我热衷的我将他的干货日记分享过朋友们听,却从来没收到回复和评论过。
我当时的感觉是,创业的分享价值可能不太大。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创业故事,每个故事都不同。别人成功的经历,放在你的身上未必适用。
而这档创业干货日记的分享,似乎更多是老罗本人的创业历程。虽然带着创业课程交付感的味道,但更多像是一场创业直播,让用户打开见识,感受鼓舞,并产生接近风口的错觉。
听过几期下来,越来越感觉创业的艰辛,以及锤子科技的伟大。于是,就有了圈粉的嫌疑。
仿佛,这档专栏就要变成锤子科技创业的宣传平台。
然而,创业过程中大量故事都是刚发生的,或者还要发生下去。创业直播,是一件很大胆的尝试,也是一件容易玩火自焚的尝试。因为里边大量的创业套路,被赤裸的揭露出来。
而老罗还是要不断融资玩下去的。据说,在停更专栏期间,他带着锤子科技,融资了10个亿。
作为企业的负责人,我必须全身心到地投入到公司的运营和产品的设计、生产、推广中来,这是我最重要的职责和义务。——罗永浩
而10亿之后,创业必然更加腥风血雨。
而这些,也要直播吗?
我看很难。经商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 想闷头发财,成功了再拿出来分享。
除非,知识分享本身就是一种职业,或者一件辅助主业的工具。
老罗曾表示为了拯救锤子获得资金支持,与多家业内公司签订了“卖身协议”,包含定期在罗振宇的得到专栏当中发表创业内容以及在陌陌当中进行定期直播。
如此可见,老罗的知识分享,牵扯了太多商业运作的味道,或者资本快速变现的感觉。
比如他在得到专栏的分享,成功10亿融资之后,选择终止服务也就理所当然了。只是这样中途终止,让得到平台稍显尴尬。
创业过程,在成功之前忌讳高调,如果刻意高调一定有着潜在的商业动机。而负重着商业动机的知识生产,很难持续。
持续的知识生产,是一件人类智慧传递的变态服务。就像把一个人的大脑绑定在社会协同的大机器上,往大脑里不断的贯通信息流,然后再抽取过滤后的信息,再包装可供成分发的产品。这些产品不断的满足其他大脑升级需求。
满足了用户,作死了生产者们。
于是,上线这种持续性的知识服务,将会导致知识生产者们开始分化。一些赚一笔就走的人,会离开,那些专注分享的人,将会变得越来越专职化。
所以,做一个知识生产者也不是那么好玩的。从职业属性来看,教师和培训师可能更适合这份工作。而其他行业的人,恐怕更适合输出阶段性产品,精品课(小课程)。
我们看得到里边的专栏作家已经越来越多是教师职业了。
如果真是如此,整个知识生产业态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未来,在持续知识生产上面,应该还得有技术性的创新来打破这种职业趋势。
-end-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作者:曹涛,产品经理,互联网追风人。微信公众号:曹涛CT
关键字:产品经理, 业界动态, 创业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