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尬聊3分钟,到愉快谈话30分钟,我们是如何提问的?

“哎呀你别再问了,烦不烦呐?”看这句的时候,你是一个字一个字读出来么?还是脑海里瞬间就有画面了?

这看似是一个问题,但好像又没法回答。

这半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生活中的交流无非就两种形式,一种是有人提出了问题,另一种就是有人回答了这个问题。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为什么你和有的人能聊一整晚,而和有的人刚见面说了两句话就觉得尴尬。

聊一整晚的情况往往可遇而不可求,尬聊却总是很容易发生。他们都说是没遇到对的人,其实还可能是你聊天水平是负分。

毕竟还是有方法从尬聊3分钟,变成轻松聊30分钟的,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关于提问的一些技巧。所以这篇文章,我就想聊聊关于提问的事情,文章有点长,你可以挑你感兴趣的话题看:

  1. 记者、投资人、猎头,他们身上共通的能力是什么?
  2. 避免尬聊,提问的方法有哪些?
  3. 行业顶尖的记者究竟比别人厉害在哪?
  4. 还有什么是比上面这些更重要?

而这几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围绕「提问」这件事展开的,想搞清楚上面这些问题,你可以跟着我,看看我经历过的四个时期。

这也是我在提问这个技能上提升的4个等级,你可以和我一起看看,我是如何一路打怪升级,成长起来的。

一、Level1:这原来是投资人、记者、猎头共通的能力

我最开始意识到提问的事情,是我发现投资人的工作中,涉及到大量的提问。

当然所有的投资人都会问商业模式、团队、运营现状这些问题,但为什么如今市值千亿美金的字节跳动,当初天使轮的时候有人却觉得不靠谱,而有人借钱也要投?

稍微懂一点投资的朋友会说,是因为他们的判断逻辑不同,导致做了不同的决策。但在决策之前,他们问的问题肯定是不一样的,这就会产生信息差。

投资人是一个非常依赖信息的职业,提问的能力,代表着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关键信息的效率。

后来我发现,需要这个能力的,除了投资人,还有猎头、记者。

我有个做猎头的朋友,之前听过一次她讲自己是怎么聊候选人的。她说一个电话一个多小时,她能把这个人的职业经历、家庭背景、性格分析,甚至做这个岗位可能的瓶颈和风险,都能聊得清清楚楚。

而整场她就是不断地提问题,我开始汗颜,想想我之前接猎头的电话都是接了就挂。这些像查户口一般的信息,她到底是如何拿到的?

除了猎头,记者也是。

一篇新闻报道,素材大部分是来自访谈。但你会发现,同样题材的稿子,不同媒体之间差异极大。不然为什么互联网新闻媒体里,只有晚点(财经媒体)能做到每一篇都不愿让人错过呢?

「没有坏的回答,只有坏的问题」这句话在这里,仿佛像生存法则一样,不容置疑。

在和投资人、猎头、记者的聊天中,我开始好奇,即使他们最终对这些信息的使用方法不同。但他们是不是有一些共通的提问技巧?

于是,我开始在后面的聊天中,有意识地问他们,他们是如何提问的?毕竟开口提问的勇气,永远都是不可或缺的宝贵品质。

二、Level2:请教就是赞美

我最开始意识到提问有技巧,是认识了老板C。

老板C从事猎头数十年,如今有自己的猎头公司,待人接物处处显露着真诚,早已将提问的技巧融化在身体里。第一次和她见面时,她营造出的氛围如同她才是那个刚毕业没几年的小朋友,虚心和我请教各种问题。

整个谈话两个多小时,气氛愉悦到让我有不可一世的错觉。直到半年后,和朋友聊起这件事,我才突然反应过来那次谈话过程中她的技巧。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请教就是赞美」这么浅显有效的方法,因为整场谈话的模式都是简单的重复,但是我当时却毫无察觉。

-「你觉得我们这个产品怎么样?从你的视角来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我觉得……(10分钟)

-「你刚提到的这个特别对,我之前做xx业务的时候,就是按照你这个方法做的。那你刚提到的问题,我如果想解决,你有什么建议吗?」

-有这么几个办法吧……(10分钟)

-「你最后提到的那个,真的,我之前和(某大厂)的产品总监聊的时候,他也是这样说的,现在的年轻人都像你这么优秀么?那你的那些建议里,你觉得我现阶段应该做哪个更合适?我现阶段的业务情况是这样的…」

发现了么?整个对话的形式就是——赞美+提问。

对老板C来说,这样的组合让她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到最多的信息。发现这件事的那天,我脑海里如放电影般闪过了那次谈话的全部片段,惊呼老板C在这方面的能力比我强到不只一个量级。

后来我私信她表示感谢,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真的有学到。但后来和一位记者朋友S聊过之后,才发现,我知道的这在提问技巧里,简直九牛一毛。

记者S所在的媒体正在上升期,爆款文章一篇接着一篇,不论是写稿的速度还是质量,都让我惊叹。

聊天到后半段,我和她讲起老板C的技巧,她淡淡地笑了一下说,其实我刚和你的整个聊天过程中,都在用技巧,你没察觉到么?

我顿时汗毛全都竖起来了。我说我在和你说话的时候,脑子里还一直绷着一根弦,提醒自己,对面坐的是一个记者,别说漏什么商业机密。

她说倒没有那么严重,比如说,我刚用了个技巧是示弱。

我还是没明白,她接着讲。

我刚才讲我自己在心理问题上遇到的很多困难,我在抛出困难的时候,潜台词就是向你求助。接着你不是就和我讲了很多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么?

这个技巧其实在我们采访过程中用得很多。

比如我去某个公司想拿点儿最新的消息,进不去的时候,有时候就会请这个楼里其他公司的人带我进去,我就会说,我今天如果拿不到这个消息,就会多惨多惨。

有些人就会带我进去,当然这个方法也不是每次都有效。

聊天结束的几个月后,我在一本书里看到,「价值感」和「优越感」是人性中的两大驱动力。我才开始反应过来,赞美+提问和示弱听起来很难,其实很简单。

它们就像你过年的时候,去七大姑八大姨家,她们不问工作、对象、生孩子。

而是问你,一线城市生活成本那么高,你是怎么站住脚的呀?我们家孩子怎么没像你这么优秀呀?

你挠挠头不好意思地说,其实也没什么,在一线城市生活也不难,就是……(总结一下就是因为我聪明、勤奋、能力强,然后巴拉巴拉说了几十分钟。)

七大姑八大姨接着说,你怎么这么优秀呀,你能不能讲讲你的能力是怎么锻炼出来的呀?我回去也和我们家孩子讲讲。

这样的七大姑八大姨是不是就没那么讨厌了?

但讲概念还是过于抽象,远没有我经历过的这两次谈话带给我的冲击大,也让我充分领教了提问技巧的力量。

看到这儿,其实你并无法像我一样领会。但至少可以在你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当下次和别人聊天时,你能有意识地去感受。你可能会发现,不论技巧用得如何,真诚是最基本的。

这这点上老板C的故事,我觉得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如果你技巧用得好,就像老板C一样行云流水,轻松愉悦;如果用得不好,痕迹明显拙劣,谁也不会怪罪一颗透着真诚的赤子之心。

不过后来,我意识到真诚只是基本素养。更重要的前提是,在谈话的这一小段时间里,大家能够平起平坐。否则你连提问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使用技巧了。

而对于我们这些向上爬的人来说,大多数时候,平起平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Level3:顶尖记者的优势,是平等对话的能力

杨澜在采访金庸的时候,金庸说你的采访大纲给我看看,杨澜不想,但金庸坚持。金庸看完她的采访大纲之后,说你的大纲写得蛮不错,你可以开始采访了。

看明白了么?

金庸在见到杨澜的时候,都没有决定要很认真地接受这个采访。帮杨澜获得这个机会的,是她的那份采访大纲。而她之前做的准备,是那份几百字大纲的几千倍。她每次采访前,几乎都要准备十万到二十万字的资料。

没有这些,她没有和这些大人物平等对话的勇气。

之前和捕手志的潘宇波老师也聊起过这个问题,当时我们有一个共识,他问我,你觉得《晚点》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我说:记者,做研究肯定比不过搞学术的,论文笔比不过写小说的。晚点的核心能力,就是平等对话的能力。

小晚能问出王兴愿意回答的问题,并且能沿着线继续追问下一个,因为她了解商业、了解美团、了解王兴,而她又懂新闻。

潘宇波老师说,你说的对,同样是做媒体,晚点更像是做企业,把每一篇报道,都要写透了,别人只要看完她的文章,别的都不用看了。

后来,我了解到,晚点对记者的要求是每个月1篇深度稿,而其他财经媒体的要求是每个月至少4篇。所以晚点的记者有更大的宽容度,为了写好一点,而晚一点。

和杨澜一样,他们每篇几千字的稿子,背后要积累十几万字的内容。在和新闻中的关键人物采访之前,他们要研究这个行业的前世今生,研究这个人的过去。

做这些研究,并不能保证产生一个好问题,但起码能避免十个愚蠢的问题。研究也不是目的,它像食粮,能够喂养想象和创新。

当你足够了解你要采访的这个人,哪怕和他第一次见面,你也有和他平等对话的实力和底气。

记者的方法看似离我们很远,但其实很近。试想一下,你明天有一个和巴菲特午饭的机会?你是选择明天直接去,问他如何致富?

还是今天花一天时间,去了解有关巴菲特的书,做过的演讲,和他最近的新闻,然后明天问他几个更加明确具体的问题。

毕竟关于如何致富的问题,他已经回答过无数遍了。问一个人他在公开场合回答过无数遍的问题,本身就是不礼貌的。

刚才那个场景中的巴菲特,可以换成你生活中任何一个需要努力够才能够到的人。书、演讲、新闻这些,可以换成朋友圈、微博、即刻等各种社交媒体。

但我上面提到所有的前提,都是你听得进去那个人说的话。你要是觉得在炒股这件事上,你比巴菲特厉害,那巴菲特午餐对你恐怕是一文不值。

四、Level4:比起技巧,更重要的是极度开放的心态

所以不论是巴菲特的午餐,还是约了刚毕业就在大公司做战投小朋友的午餐。

你越是谦虚,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不妄加评判,你就受益得越多。每个自己创业的人,对这件事都深有体会。用我一老板的话说,要习惯求爷爷告奶奶,才是CEO的正确姿势。

我也亲眼看到了曾经重度抑郁的好朋友任可,是如何2年时间,一路请教行业专家、前辈,一个人撑起一家抑郁症领域的公司,而且自己也几乎成为一个行业专家的。

所以,如果你没有极度开放的心态,那我上面提到的提问技巧、平等对话什么的都是扯淡。

开放的心态听起来很简单,我第一次知道是三年前在《原则》这本书里。但我觉得自己做到,也就是最近一个月的事儿。

前段时间回家,去看望了家里的一位奶奶。老人嘛,喜欢有人陪她说说话,她就开始和我讲,她们家拆迁后的钱是怎么分的,几个孩子拿到钱后日子是怎么过的。

这样的话题对我来说其实并不新鲜,在那边你去看望10个老人,有9个都会和你讲他们家这点事儿,但过去我也就是听听,过去就过去了。

但这次,我发现我听进去了,我开始问奶奶,几个孩子分到了多少钱?他们各自的家庭原本的经济情况怎么样?这些钱对他们来说是多是少?家庭是更和睦了,还是纠纷更多了?

因为我觉得她讲的这些东西,完全可以做一个社会学研究,叫做《中国家庭拆迁前后的变化》。因为这件事,我才开始体会到开放心态的神奇体验。

写到这儿,我也回答下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我是如何从尬聊3分钟,切换到轻松聊30分钟的。

其实你只需要准备好一个问题:你有没有什么事儿,是从小到大都比别人做得好的?

因为开放心态让我知道,每个人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都会至少有一个自己擅长的话题。如果没有,是你问的问题不够好。

接下来的时间里,你只需要接着往下问:那你觉得形成这样的能力,最关键的几个因素是什么?或者说你有哪些别人不具备的条件?

过程中,你还可以用点儿赞美+提问,以及示弱的技巧。

比如对方说他很懂音乐,你可以说,我对音乐挺白痴的,虽然听了那么多歌,但我其实分不太清楚古典和爵士,也听不出流行歌里的伴奏用的都是什么乐器。

大多数情况下,在价值感和优越感本能的驱动下,对方都会讲给你听的。

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实际想习得这个技能,需要大量的练习。至少在刚开始尴尬的那一小会儿,你还能想起来有这样的方法可以用。

其实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有很多,比如我觉得张潇雨老师的问题里,最有趣的一个是:「你上一次通过「没有遵守世俗的规则」而获取了某种优势,或者为自己赢得了某种机会的经历是怎么样的?」

而戴雨森老师也提过一个问题:「你觉得同龄人中最有可能成为张一鸣的人是谁?」

五、总结

你可能已经忘了上面讲的了,我们来总结一下我说了啥?

上面这些,看起来洋洋洒洒的几千字就说明白了,但我深刻体会到这些事,却用了不只一年的时间。回想起来,我刚开始是意识到原来提问是个能力,后来在对话中被惊醒提问的技巧,再意识到如果没有平等对话,提问技巧根本无用武之地。

最后才明白,在缺失极度开放心态下,哪怕是平等对话和用了技巧,我依然错失了很多信息,所以我想说的是什么呢?

在提问这件事上,如果让我对这件事做个排序:

产品经理,产品经理网站

  1.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极度开放的心态。这样你才能听进去,提问才对你有价值;
  2. 其次是平等对话的能力,让你能接触到更优秀的人;
  3. 最后才是提问的技巧,让你更容易拿到你想要的信息。

先听的进去,再想办法见更优秀的人,最后才是怎样用技巧,让收益更大。

和做业务一样,先判断能不能跑的通,能不能赚钱,然后才是考虑怎么降低成本的问题。

但我上面说的所有这些,虽然在讲提问的事儿,但关系的本质是交换。每一次的交流,你们都在换一些东西,换你们彼此脑袋里的知识,或者是你们聊天让对方开心。

空手套白狼的事,有,但一般不会有第二回。

写到这儿,按照总结升华的套路,我应该说一句诸如「提问是门艺术」这样的话。但我觉得没什么艺术,不过是对生活的严谨。

所以,你有什么想问我的么?

 

作者:徐邦睿,1个产品经理,1/2个思考者,1/3个美术馆讲解员,1/4个作者,1/5个投资从业者,1/6个95后;想写点十年以后,依然值得看的东西,微信:katongka007。

本文作者 @徐邦睿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