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产品知识的元概念:用户、需求和产品
01
如果把产品经理所需要具备的知识体系称作一门学科, 况且叫做“产品学”,那么用户、需求,产品这三个概念则是构建整个学科的元概念。
所谓元概念,就是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整个学科的知识体系都建立在若干个元概念之上,就好像“自然数”之于数学,“元素”之于化学,“力”之于经典物理学等。元概念如此重要,那么对于整个产品知识体系而言用户、需求,产品这三个概念是怎么定义的呢?
如图1-1所示,在用户—需求—产品关系模型中,三个基础概念之间的关系被清晰的展示——用户产生需求,产品基于需求而被设计出来,从而又服务于用户。需求决定了产品从哪里来,用户决定了产品到哪里去。
图1-1用户—需求—产品关系模型
用户—需求—产品关系模型清楚地定义了三个基础概念之间的关系,但并没有定义概念本身。
用户、需求,产品这些基本概念在百度百科、维基百科中都有明确的定义,但这些定义都是基于特定学科或者行业,例如用户的定义更多是基于互联网行业和IT行业,需求的定义更多是基于经济学,产品的定义则偏向于经济学和营销学。
显然,这些基于各种学科和行业下的定义,都不适合我们现在整个产品知识体系对于这三个基本概念的定义。
因为以上各行业、各领域中对三个概念的定义都是相互独立的,只为自己特定的知识领域服务。
而产品知识体系里的用户、需求和产品,三大概念却是紧密关联,不能独立存在的——
当我们提到用户的时候,这个用户一定是基于一个产品,属于某个产品的用户,这个产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已经设计完成的,也可以是在规划之中的。
同理,让我们提到需求的时候,但是这个需求一定是基于用户的,属于某一个用户或某一群用户的。当我们提到产品的时候,这个产品一定是基于用户需求而被设计出来的。
用户—需求—产品关系模型之所以不能给出三个概念明确的定义,是因为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且依赖的,不能用用户来定义需求,又用需求来定义产品,最后用产品再来定义用户,这会陷入典型的“循环论证”,是无意义且无效的。
为了打破用户—需求—产品关系模型中的循环依赖,我们在关系模型中引入“人” 这个概念,即使生命的起源是多么的神秘,以至于现在我们还无法完全搞清,但是“人”这个概念却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被明确定义。
这里的“人”是一个集合名词,可以理解为群体,群体产生各种需求,不同的需求被设计成不同的产品服务于用户,而用户就是群体中直接使用或潜在会使用产品的人。
图1-2 人/群体—用户—需求—产品关系模型
在图1-2中的新框架下:
- 由“人/群体”定义出需求这个概念,需求是人/群体在生理或者心理上产生的某种需要和诉求。
- 紧接着需求定义产品,产品是满足人/群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需要和诉求而被设计出来服务于用户的实体或虚拟物品,狭义的产品包括我们使用的电脑、手机、APP,保险等;广义的产品也包括人、组织、地点,思想等。
- 最后,产品定义了使用产品的用户,用户是群体中直接使用或潜在会使用产品的人/群体。
综上,在用户—需求—产品关系模型中,引入“人/群体”这个基本概念,使得每个概念的定义,都遵守一个完整逻辑关系。至此,整个“产品学”知识体系下的三大基础概念被清晰的定义。
02
最后的话:
目前整个产品行业,产品的知识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并没有教学大纲级别的知识框架,所以才给我们这些产品经理留下填补知识的机会。
我始终对未来抱有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那就是假如产品经理所需要的整个知识体系,最终形成一门学科叫做“产品学”,并进入高校作为一个主修或选修课程,那么这个课程一定会有教科书级别的教材,那时候产品、需求,用户这些概念就不能只停留在一说大家都明白的基础上了,一定需要被严谨的定义和使用。也会有大量的被严格定义的概念、规范的方法,标准的技能出现在教科书上。
所以,也希望年轻的产品经理们,在关注产品技能和方法的同时,也能关注概念、理论,和定义。以学者的心态工作和学习,短期内进步可能缓慢,但是长期来看定会对整个职业生涯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
AllenDan, 微信公众号:思维改变生活。致力于研究高阶的产品学习方法论,从而改变职业成长的加速度变量。
本文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