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周聃热梗爆火!模仿类视频竟是流量密码?
最近你有没有被一句话洗脑:“有请潘周聃!潘周聃,29岁,硕士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
这个梗其实是出自学霸潘周聃,在参加《最强大脑》第七季节目时,特殊的出场方式,被网友们疯狂玩梗。
之后,#学霸走路模仿秀#话题登上热搜,并逐渐开始“人传人”。这场“狂拽学霸模仿秀”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依然没有要停止的意思。
这让我们不禁陷入深思,“潘周聃”、“你是我的神”,“羊胎素”之类模仿秀,是如何一次次在社交平台掀起浪潮的呢?本文为你深入解读模仿类短视频走红现象。
一、“潘周聃”为何成为热梗,掀起模仿浪潮?
1. 模仿热潮:独特的起身姿势引发社交媒体的二创传播
潘周聃的火爆,要从他参加的一个综艺节目《最强大脑》说起,节目中当主持人念到“有请潘周聃”的时候,只见他扭头、侧身、甩肩,一整套丝滑的动作后,在观众和选手的注目下,旁若无人地大踏步向台前走去,惊煞观众。
就是这段两年前的“魔性”出场,不知为何被翻出来,一夜之间爆红网络。
面对模仿,潘周聃倒是给予了大度的回应,并且解释了自己这套“狂拽动作”的来由:选手们坐得过于拥挤,为了在上场时肩膀不碰到周围的选手,才不得不侧身“扭”出。
不过,此时的潘周聃已经演变为一个“媒介奇观”,在网络上出现了各种二创视频,瞬间万物皆可潘周聃。
其中有不少在戏剧程度远超原版,因而在短视频平台上时不时就能够刷到“有请潘周聃”的背景音。
并且在各类互联网平台登上热榜,仅在短视频平台上与其相关的话题流量高达数十亿,进行二创的网友不计其数。在众多网友的“大力”传播下,潘周聃成功走红。
2. 平台个性化推荐机制的助力传播
当然,潘周聃热梗的爆火背后也有平台的助力。模仿是短视频用户直接参与内容创作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相比起原创,很多用户更倾向于使用热门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并对一些热门视频进行模仿。
而潘周聃这一魔性霸气的起身,很好的满足了如今短视频平台泛娱乐化的特点,平台“人性化”的个性化推荐机制将该类娱乐化的视频不断曝光、传播,轻松娱乐的氛围和较低的创作门槛,也很好的鼓舞了网友们的模仿和大开脑洞的“二创”,短视频平台的包罗万象和短平快的传播将别样的潘周聃呈现在了大众的眼前,共同打造了由线下综艺节目延展至线上短视频的奇观景象。
二、文艺复兴:模仿老梗成流量密码?
其实,2年前的潘周聃视频的翻红成为热梗,并不是个案,2022年的互联网已经有大规模“文艺复兴”的趋势。
首先是“羊胎素”事件的重出江湖,被大家争相模仿。让“这是可以说的吗”“那倒不是因为这个”“皮都展开了”等金句在互联网各大平台广泛传播。
在“羊胎素”之后,海清一段10年前的综艺节目《快乐男声》片段中一句“你是我的神!”紧跟着火了起来。
“你是我的神”的话题播放量已经达到11亿次的播放,“羊胎素”话题播放量也达到了3亿次。
那么,为何这些老梗频频出圈,为大众争相模仿呢?
1. 模仿的情感价值:模仿创作满足了普通网民的表演渴望,给予模仿者“情感回报”
首先模仿会造成社交平台大范围的情感接力与情感共鸣,可以给模仿者带来情感价值。
比如在热点、同主题及共情点上,总是涌入庞大的创作者,其情绪会因为原创者、表演者、视频内容本身很幽默、切中情绪或朋友也在模仿从而形成持续性共鸣。
(1)模仿现象的情绪接力
心理学家归纳出6种基础情绪:爱、喜悦、惊喜、愤怒、悲伤以及害怕。其中,爱、喜悦与惊喜归类为正向情绪。
以2019年的“抖肩舞”《Coincidance》为例,主题音乐、整齐抖肩、高校标志和人物对话构成了短视频的主要内容元素,不同高校纷纷参与创作富含本校特色的抖肩舞。
经研究发现,从各大高校抖肩舞视频B站弹幕词云图中,关键词“哈哈哈”等反映愉悦情绪的词语在弹幕中均被大量提及。
对情绪是正向的唤起,不是一点点高兴,而是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网友复读机般调侃、欢呼和串门一样的观光打卡,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喜悦或惊喜的情绪。
由此,抖肩舞的模仿创作刺激人们的情绪,引起了正面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越来越强烈并促使我们将这种刺激转化为新一轮的通过诙谐有趣的字幕表达出的正面情绪和态度。
(2)模仿行为的情感共鸣
基于共情的线上模仿拍摄行为是对另一个人的感情能够感同身受而产生的模仿行为。
比如,在拍摄家人团聚、亲子互动等主题时,我们融入爱、陪伴这种共同的幸福情绪和想法,却从不同的视角加入了不同的元素来讲述这种生活中的温情瞬间。
有时候,背景音乐(BGM)尽管只是为营造一定环境氛围而播放的音乐,但用户可能把注意力放在背景音乐上,并使得背景音乐成为另一类共情的连接点。
2. 模仿的经济价值:模仿可以更低门槛地快速获取流量
在短视频的模仿创作中,模仿者在获得了自身的情感满足。当然也不仅仅是情感回报,也包括经济和价值上的回报。
而2022年2月4日,以夸张的美妆、仿妆为主的up主积米刘在B站、微博等多平台同步发布视频《羊胎素仿妆……这是可以化的吗》。
这条模仿的视频播放量很快就突破了700多万播放,20多万赞。
除了给模仿者带来流量之外,热梗的主人公潘周聃也获得了巨大的曝光和收益。
潘周聃在热梗火爆之后,一个月吸粉近200万。
据悉,潘周聃的账号在今年四月份几乎没有粉丝,就在4月5日之后才有粉丝增长,仅一个月左右就涨了近200万粉丝量。
通过观察发现,其账号目前共发布了8则作品,播放量最高的达到1.07亿,最高的一条点赞达到了180万,平均点赞数量高达65万,平均评论4.4万条,平均转发6.4万次,平均每条视频有两万收藏。
三、老梗翻红背后,反映了平台创作危机?
虽然,短视频创作平台热梗翻红的现象,并不是首次出现,但是大规模传播,可能还是头一次。
短视频的总体体量在近年间快速增长,不同平台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近年来,短视频平台用户的增量逐渐见顶。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超7亿人,但短视频的活跃用户增长明显放缓。
根据QuestMobile的数据,中国短视频行业月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速,由2019年9月的22.5%下降至2020年12月的6%。
用户增量的减少的同时,用户创意的成本的也在不断增长,创意意愿降低。
所以,近年来各大平台,一方面,要不断深化平台短视频功能,加强用户原创的能力和意愿;另一方面,也纷纷探索新玩法。
而无论是“羊胎素”、“你是我的神”还是,“潘周聃”之类模仿秀,其实也都可以成为创作者比较低门槛的获取的一种选题素材。这一背景下,平台力推这些能够引发用户创作热情和大众传播的陈年老梗,也变得不难理解。
四、结语
在移动短视频环境下,由于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用户不满足于只用文字,而是配合着表情包甚至是短视频来交流与表达观点。
类似潘周聃的这些梗,易于被传播和模仿,短视频平台的发展,也让这类二创有了更多的传播空间。
Web2.0时代,以人为中心,用户的创作欲望得到充分展现,也导致这类热梗能够快速的火爆全网。
当这一个潘周聃热潮冷却,还有下一个潘周聃模仿秀上场。模仿现象层出不穷,从某种程度上说,也体现了在短视频平台上的一种创作危机。
基于个人的模仿类短视频,成为与原创短视频同样重要的短视频内容产出方式。
当然,短视频内容创作不能永远停留在模仿阶段,在模仿中学习,在模仿中创新,形成自己的短视频原创能力仍然十分必要。
在短视频的内容创作中,我们不应该偏执地认为所有的模仿就是抄袭或剽窃,不应否定模仿创作对个人短视频创作的价值,但也要整治短视频模仿创作的侵权问题,让短视频中的模仿行为有据可依有法可循,构建起良性的发展模式。
作者:张浩然;微信公众号:腾讯媒体研究院
本文作者 @腾讯媒体研究院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