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困住的产品经理

这篇文章的标题本来我是想取名《产品经理,也困在系统里》,后面构思完成了之后,上网一查。发现相似的标题的文章还挺多的,而且涉及的范围更广了,仔细想想我其实想表达的内容也不仅仅是困在「系统」,所以就取了这个名字。

为什么要写这个?在我一次下班回家回家乘电梯刷手机的时候,我猛然发现,即使当下是下班时间点,但是打开微信,满屏的都是工作群,要么就是产品交流群,要么就是各种公众号的推广信息,于是,我脑海就突然蹦出来「困住」这个词,当下的我被困在了电梯了,而我也被困在了我的角色里。这个角色就是产品经理。

一、信息茧房

提到「困住」这个词,第一反应就是想到在知乎上看到的信息茧房这个词。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由于信息技术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间和任何领域的巨量知识,一些人还可能进一步逃避社会中的种种矛盾,成为与世隔绝的孤立者。

我没有抖音号,也没有快手号,我唯一用的比较多的视频类APP就是哔哩哔哩。我不会觉得自己不用抖音或者快手就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也不会觉得没有使用这两个APP我就会错过什么重要的信息。

我不使用它们的原因就在于,我怕自己进入这个茧房中。因为我对自己的自控力和自律性没有那么自信,我觉得我可能也会被这种算法推荐,频繁投喂的feed流信息给侵蚀。换个角度想,那些沉迷刷抖音,快手的人其实也是被「困在」了系统里面。而造成这一切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产品设计,另外一部分原因就是人们自主或者无意识地进入这个茧房。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微信上关注了大量的公众号,也加入了许许多多的产品经理微信群,同时也有很多同行业的微信好友等,这些碎片化的东西慢慢地结起了茧,将我困在了里面。公众号会优先展示你常打开的那几个号,微信群会时不时的标记@全员或者其他吸睛信息,同行好友时不时找你沟通交流一下业务,朋友圈总是百花齐放,刷得停不下来……

总是会在某个时刻发现,自己被困在了产品经理这个Title里面,也困在了一部iPhone手机里面,所幸的是,这样的人不止我一个!

二、内卷化

内卷化这个词,今年上半年开始,无意中就被炒火了,这把火一直蔓延到现在。关于内卷化的定义,我觉得用阮一峰老师博客中的解释来表达会更加通俗易懂一些。

Involution(内卷化)是一个很罕见的英语单词,平时用得很少,小型词典都不收,维基百科甚至都没有加入“发展停滞”这个涵义,反而是中国人比较多用“内卷化”这个概念。

虽然不熟悉 involution,但是我想起另外两个常用词:evolution(进化)和 revolution(革命)。它们共同的词根volute,拉丁语原意是“滚动”。有了“滚动”这个词根,这些词的含义就比较清楚了。evolution的前缀是ex-(“向外的”),向外滚动就是进化;revolution的前缀是re-(“再次的”),再次滚动、颠覆现状就是革命;involution的前缀是in-(“向内的”),向内滚动当然就是内卷了。

我现在对“内卷化”的理解是, 当一个组织不能或不愿向外发展时,成员的精力就只好用到组织内部,这时就会出现“内卷化”,也就是内部的过度发展。举例来说,海上的一艘船,外卷化就是大家齐心协力划向对岸,内卷化就是大家心思不在划船,而放在内部的互相牵扯(组织建设、规章制度、人事安排等等)。

关于产品经理的从业人数增长数据,我没有拿到具体的数据,但是从培训机构的宣传热度可见一斑。虽然这是一个小众群体,但是近些年来确实涌入了越来越多的新人。行业有新人涌入并不意味着内卷化,意味着是不好的征兆,但是涌入了太多恶性的、低效的竞争,则很可能是内卷化的开始。

  • 例如为了迎合公司的考核制度:按拆解的需求量来考核。一个简单的UI调整,要写上几百字个来论证,要拆解成好几个细碎的步骤,近乎投喂式的传递给开发……
  • 例如为了体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不去思考如何提高效率,提升产出,而是白天一味的划水摸鱼,到了晚上在公司混到9点,然后PK一下每周谁工作时间最长,打卡最晚……
  • 例如不好好规划业务的发展,对着市面上的竞品一顿乱抄,最后炒成了四不像,一个电商购物的APP做成了「百科全书」般的APP,臃肿不堪……

摘自知乎

虽然内卷化现象,在我身边发生的不是很多,但是也经历过多次相似的几件事件。它听起来有点玄乎,但是又不得不让人反思:大家都在聊内卷化的时候,我是否已经被内卷化困住了?

三、乏味与厌倦

乏味与厌倦是一个很消极,很负面情绪的词。它就跟抑郁症一样,积极的人看抑郁症会觉得这个太矫情,消极的人会觉得抑郁症确实很痛苦。

以前我觉得总体来说得抑郁症的人还是很少数的,但是随着各种调查、报告指出,抑郁症患者比例逐年增加,而且数量惊人的时候,我不得不正视这个群体,也正视这个病症。

10月10日是世界卫生精神日,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披露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3.5亿人罹患抑郁症,近十年来患者增速约18%。根据估算,目前为止中国泛抑郁人数逾9500万。

同样的道理,基于「乏味与厌倦」的理由而选择换工作的人也不在少数,至少我身边观察到案例就挺多的了。做着千篇一律的需求翻译工作,从业务方收集并记录需求,然后稍微结合系统的业务逻辑,将需求翻译一下。至于什么战略,商业视角,产品规划,业务增长,用户增长,业务闭环,改变世界,创造未来等等基本用不上,凡事就是三板斧,一把梭就完事了。

程序员常常自嘲自己就是一个CRUD Boy,但是其实很多产品经理渐渐地变成了CRUD PM。

千篇一律的工作内容,做着简单的修修补补,得不到正反馈,慢慢地失去激情。再加上一系列竞争的因素,害怕不久后自己就待废了,所以对当前工作表现出极大的消极负面情绪。能混一天是一天,能走一步是一步,也有的人,跳来跳去,offer接到爆,最后还是找不到一家令自己满意的公司。

缺少正反馈也是困住产品经理的一个主要因素,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层级的需求就是自我实现。正反馈其实就是攀登自我实现金字塔的动力和源泉,而一旦在工作中越来越缺少正反馈,对工作就会表现的很消极和厌倦,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

尤其是随着工作年限增长的产品,这一块表现的尤其明显。对于初级产品来说,可能涉猎的知识面很窄,做很多工作都会觉得新鲜,有收获,有正反馈。而到了一定年限的产品,日常的工作内容已经可以游刃有余,但是业务增长一般,只能做做修修补补的活,没有挑战,也觉得埋没了自己的能力,于是乎就被「困在」这种乏味与厌倦的情绪之中。

四、困在镣铐中

从去年开始,996的话题讨论热度就一直居高不下。对于长期在一线城市做互联网行业的人来说,大家的生活节奏,工作节奏,接触的事物等都是相近的。

例如大家大都经历过早高峰挤地铁,晚高峰进站排队,周末加班发布版本,晚上到家倒床就睡,甚至24时oncall等……

所以我们会想当然的代入自己的视角,觉得其他人也应该会这样,于是乎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或多或少就代入了自己观察到的小世界,这个世界就是网络世界。

今年国庆有8天长假,很多人都选了回家过节,我也一样。然后在我回到家之后,我发现其实自己在深圳观察到的,接触到的世界确实太小了也太狭隘了。

在老家,大家并不会关注什么大厂裁员了,什么APP日活到了多少,什么公司又上市了,什么微博热搜是什么,也不会在知乎讨论什么美国大选,iPhone发布,股价暴跌……

大家关注是柴米油盐,家长里短,谁家小孩要结婚了,谁家老人生病住院了,哪里又开了一个什么新商场,哪里又了几间夜宵摊,小铺等……

世界本来就是多元化,也是纷繁复杂的。但是当我坐在深圳写字楼的办公室去做一个解决方案的时候,去设计一个产品方案的时候,我脑中的世界只有网络上阅读到的那些。

我以为大家的都是跟我一样风吹不着,日晒不着;都是和我相当的年纪,无病无灾,甚至连近视都没有;都是按着职业所赋予的角色而按部就班的工作者……

我们总是在谈用户画像,同理心,谈一些正确的理论。但是在真正实践的时候却发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压根就没有「下凡」去接触实际的用户,去实际的那种场景中感受和思考。而是总以为靠着一些基础的问卷调查,数据报告就以为对用户了解的很充分了,对场景理解的很透彻了。

前段时间我在《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一书中,看到一个观点,大意是说:硅谷有很多精英人才,但是他们的很多才能都用在了一些小聪明上,利用小聪明去设计一系列的套路,然后引诱用户去点击,去付费,而不去想怎么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创造更好的产品……

这个像极了国内很多APP的里的功能呀,为了怕用户卸载,把一些卸载按钮隐藏的很深;为了让用户点击广告,在APP各种地方插入花式的广告;为了让双十一的日活人数增多,一个购物网站搞起了养成类游戏;为了引流客户,搞一些擦边球的内容吸引用户……

这些我们日常使用的一众APP或产品,大多数都是类似于「硅谷的精英人才」设计研发的。但是给我的感受就是,大家越来越把一些聪明和智慧用在了一些设计套路,算计用户等方面,而不是去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和发挥更大的价值作用。

前段时间爆火的文章《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提到:

加强程序员的培训和价值导向很重要。但目前国内的情况是,程序员大部分都是理工的直线性思维,很少有社会科学的这种思维,所以,他们对于公平和价值的这些问题,理念上都比较欠缺。在调研的过程中,孙萍也与一些参与算法的程序员有过交流,她发现,程序员们有自己的逻辑,也会考虑到各种突发事件,但是,程序员只是执行者,并不是规则的制定者,「规则的制定者是外卖平台,而程序员也只是在履行平台的决定。」

同样的,产品经理也绝大多数时候在履行公司的决策,在为自己的KPI而挣扎,被迫做出一些损害客户利益的的事情。

产品经理们被「困在」了镣铐中,这个镣铐可能是自身视野的局限性,可能是公司、平台的决策意愿,也可能是KPI指标的压迫,更可怕的是大家似乎逐渐接受了这样一种「困住」的状态。挣脱不开,那就干脆放弃抵抗吧。

五、最后

上述内容是我在电梯里突然有感而发想到的,有些内容可能比较沉重也比较负面消极,但是它确实存在,我也确实观察到很多产品人都会「困住」。从更高的角度来看,被「困住」的不仅仅是产品经理,任何职业的人也许都被「困着」或者曾经被「困着」。

而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其实就是简单的记录一下自己当下的心境和思绪,也是对自己过往一段时间的成长做一个回顾,我是从什么时候被「困住」的?而我又是什么时候发现了自己被「困住」了?当我知道自己被「困住」了之后,我应该怎么办?

有些问题我已经找到了答案,但是还有许多问题我还没有想明白,解决方案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不过倘若这篇自说自话式的吐槽能引发各位一些些的思考,我想它的价值也就达成了了。

被「困住」的产品经理是普遍的常态,但是我认为这样的常态不一定是正确的。那么什么是正确的?答案也许还需要我再花点时间去探索。如果你对答案很是渴望,那么我建议可以从这本《重来3:跳出疯狂的忙碌》中去探寻。

#作者#

vitamin,微信公众号:皮酱叨逼叨。公众号运营小白,初中级B端产品一枚(一年开发经验+三年产品经验)。主导过在线教育类产品,目前是跨境电商供应链仓储物流产品一枚,欢迎勾搭,一同学习。

本文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