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图片类应用的行业数据

对比自己认为比较普遍的图片社区:堆糖、花瓣、LOFTER 、nice和in在安卓端近半年行业上的数据表现,做了一些分析和思考,见者可以在下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噜~

作为这些图片社交社区一路陪伴成长的用户, 结合自己对这些软件的了解。

由差到好分析一下吧:

1、各项数据均扑街的花瓣

和早期的堆糖(后面堆糖转型也是蛮大的)一样,早期用户集中在美图爱好者(与后面LOFTER那群重度文艺青年相比,还是覆盖人群大了很多的)。他们都将产品使用场景定位在图片素材的采集转载(中国式pinterest)。因为这俩都曾经主打转载非原创来的,所以参与门槛较低。花瓣的”素材“质量比堆糖更好,浏览型用户占比,应该是这几个里面最大的。现在被比下去了我觉得原因有四:1.pc向 移动端转移战,产品体验扑街。2.没有尝试堆糖那样的定位转型,死守一帮矫情又功利的伪文青,推测是盘子也不会太大。3.品牌文化没做起来,产品推广没有做到位,嗯。4.在社会更需要连接人与人的时候,他还在解决人跟内容连接的问题。

2、伪社交,真文艺的LOFTER

LOFTER 人群最垂直,基本就是重度文艺青年(还得是能写能画那一种)。内容逼格最高,内容载体也最传统,严格讲LOFTER已经不是主打图片社交了,它的使用场景更像是豆瓣的某群组在app端的延伸,产品功能简简单单但内容原创度精美度深度极高。本身基数最小,这半年来看,数据也平平。(看来中国有才华的文艺青年,还是太少。)算是这里面参与门槛最高的小众社区了吧。目测LOFTER会一直这样一路安安静静文艺下去,不然就会面临一些投入产出比低的困境。(身为用户,窃以为这样挺好的)

3、轻快勤奋的堆糖 。

早期美图社区的定位,没有束缚住堆糖拓展各种业务尝试。内容上越来越接地气。我觉得他最成功的尝试在于用了圈子之类的各种手段把用户简单的”采集转载图片素材“的使用场景,生生教育成”交流生活“。人群定位也越加偏离早期的美图社区用户,而是一群自语打着”生活家“标签的人,并且建设出一套自己的社区文化。由数据来看堆糖转型已经相当不错了。文化建设伴随快速转战电商,我觉得是机智的选择,再继续做用户量的话我觉得也不会出现很大的增长波动了。

4、目前图片社交第一的in 。

in和nice在启动期非常类似,都是主打标签交互,定位垂直在时尚圈的图片社交。产品业务上,in属于勇于尝试的典范了,基本是最近流行什么风,他们就跟什么风。在一开始领先nice打出品牌标签功能,和nice抢用户失败后。红了眼一般拓展业务线,发多图、发故事、圈子、直播、打印照片服务等等轮流上阵。(各种小标签小贴纸的研发更是更新速度惊人)。

值得一提的是,in和LOFTER 都曾尝试服务升级,如提供给用户打印照片、打印故事集等服务,提升了我这种小白用户在产品中的存在感,猜测也因此圈了一批新粉吧。但是in在打印这项业务开展不久后,后面火速转战直播,同时开展圈子业务,可见in并未作没有将前面那些打印服务之类定位成主打业务。(in应该运营人员比较多吧?这几个里面最多吧?)

in的人群似乎并没有继续时尚。感觉是想像堆糖那样,往某种社区方向转型。但不管是圈子里面还是图片或故事下面,用户之间的交流依然不多。也说不清楚是怎样的社区文化。最近主打的直播业务,美女挺多的。不知道in接下来会干嘛,并不看好in的第一会维持长久。总觉得他这样zuo下去他们公司应该也是挺累的。

5、好像涨势很凶猛的nice

最后说下我最常用也是最看好的Nice。

nice在这里 最偏产品创新驱动,是第一个在中国把打标签这个交互做得深入人心的app。启动期主打就是标签交互的创新,定位垂直在时尚圈的样子。(早期推的种子用户和KOL为时尚网红)。现在已经不太清楚他的用户群体,可能已经由”时尚圈“渗透到了”年轻人的图片社交“了吧。nice平均每1-2周上线一批新功能,主要集中在增加发布用户创作工具上。运营一直以话题运营+活动运营+培养和包装时尚类kol为手段为主配合轻量优质内容填充、筛选、推广,引导和教育用户使用个期上线的新功能为目的。近期nice在发视频上的功能升级较多。

备注一下: 堆糖、花瓣、LOFTER 均靠内容(美图)来聚人,而非产品功能。三者早期均有pc网站内容往app上面迁移。nice和in纯手机app功能起家,无内容打底。

思考和启发:

1.重内容的各数据下降厉害。推测手机网民已经由早些年的内容匮乏进入内容营养过剩消化不良阶段。

2.轻内容,高频互动类的app暂露头脚。nice在功能交互上的专注创新在依然work。(分析下来隐隐觉得 in是一顿乱打之后,吃枣药丸。然后nice会在一年内超过in成为图片社交第一)

3.用图片连接人和内容的路,已经到了尽头,接下来又到了连接人和人的时代了。但这个”连接”和前几年的“约炮社交”可能还是得多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吧。

4.轻互动转型社区,归属感的建立比较难,除了多路径尝试还需要时间坚持住统一的精神文化层面的定位。

5.后来看到渗透率这张图后,忍不住补充一条感慨,in的运营,真的是大力又勤奋!这数据体现出来了他们家运营的劳动成果!

以上分析,仅基于我看到的数据+我能看到的产品或运营维度的动作。某一家来年大撒广告,买量之类的事情,我就不知道了。而且前提是其他竞品不出现来抢占市场份额。

文/雪小君君

关键字:数据, 产品经理, lofter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