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 思考框架
目录
⊙什么是思考框架
⊙思考框架——我们的区别
⊙建立认知和思考框架
⊙培养“框架式“思考习惯
专业能力指的是在某一具体的专业领域所具备的工作能力,比如营销、运营、产品等都属于一个专业,一个人专业能力的构成包括了三个层面——思考框架、专业知识、技能。
这三个层面是一种递进关系:先有思考框架,再补充专业知识,然后不断提升技能。
图片发自简书App
知识是学习沉淀来的,思考框架和技能是不断练习得到的。那么,
【什么是思考框架】
针对这个问题,系统的回答,对于小白来说太宽泛,对专业人士来说又可能会轻飘,so,就先不回答,先看三个问题。
1. 如何评价“平凡之路这首歌”?
路人A:“好听极了”
路人B:“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一首歌”
如果,被表达情绪的对象是你,假设你没有听过这首歌,这个答案会让你有当事人那种迫不及待想要分享、马上要再听一遍的冲动吗?这种回答仅仅表达主观情绪,无法帮助我们更好的思考这首歌到底哪里好,这种回答很难说服一个陌生人去听这首歌。
路人C:如果将平凡之路分作三部分来看的话:旋律,歌词、编曲,我想“旋律”的争议最小,“编曲”的争议最大。歌词,因为很多人看到“经历”和“情怀”,所以见仁见智……我个人对歌词一向很宽容。
路人A和B是大众的回答,路人C是少部分经过思考的人的答案,让人一听“哇塞,牛逼啊”,C先建立了自己的一个基本认知框架,再往下拆解,讲事实讲逻辑,在传达自己感受的时候避免了最无效最无意义的表达观点。
2. 怎样让一场线下活动的参与用户体验更好?
初步思考:我们是不是可以弄几个游戏区让他们玩一玩,然后多弄点水果甜点啥的,会场逼格再高点……
思考进阶:用户在一场线下活动是否会得到“太赞了”的用户体验,可能会取决于几个方面。
a.是否在入场之时就能得到某种惊喜(如馈赠、好玩儿的游戏等)
b.现场活动的具体内容是否牛逼
c.用户是否在现场跟其他人产生了一些有意义的链接
d.结束活动离场的时候是否感受到了某种情感关怀
三节课在举办某场线下活动的时候,针对上述四个方面采取了一些实际举措:
a.进场送一本书,书的背后有故事;
b.多跟嘉宾沟通;
c.建立互动机制线下约见;
d.离场时候送暖手物;
3. 做VR创业的机会怎么样?
大众回答:“VR我看好,现在都在搞VR”
严谨回答:目前VR行业的技术成熟度怎样,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怎样,用户形态怎样。
对于提问者来说,我提出这个问题证明第一个答案我是知道的,不然我问你干嘛呢,有这时间我就自己找度娘了,之所以发出提问,就是想通过你所处的专业和经验帮我分析,去想我想不到的东西。也就是,我需要得到你的思考框架,来帮助我提升我的思考框架,大众回答显然是没有真正的思考这个问题。
想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成熟的思考框架,要经过不断的练习。前几年,老黄为了练习思考方法, 用三个月时间,看到地铁的广告,去思考,去记录,三个月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思考框架,这种经过不断摸索练习总结出来的,会成为自己天然的一部分,是别人带不走的。
【思考框架——我们的区别】
1. 有两个衣柜
衣柜A:有分隔——物品摆放井然有序ba
场景:新买一件衣服,可以很快知道衣服应该放到哪个位置,想找一件衣服可以很快知道在左边还是右边,第三格还是第四格;
衣柜B:大衣柜——堆积如山
场景:我想从中找一件衣服,需要翻箱倒柜,还不一定找得到,时间成本较高。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就很清楚了,衣柜相当于思考框架,思考框架最大的意义就是能够帮助你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好的思考往往导向好答案,当你提出了一个好问题,就容易得到一个好的答案。
2. 有三个问题
a.2B类产品的运营怎么做
b.2B类产品的运营应该重点关注哪几个业务环节
c.2B类的产品的运营在哪些地方与2C类产品的运营不同
三个问题问的是同一种东西,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越靠后的答案思考的越细致,问题也越精准,对于答疑者来说更愿意看到c类问题。
想要更高几率的获取一个好答案,尽量避免提出宽泛的问题,别人回答成本很高,自己也很难得到具体答案。一个好的问答,是问者和答者共同努力和思考得到的,问者有好的思考也会带动答者更多的思考。
很多人不知如何问出一个好问题,会提出一些让答疑者觉得很烂的问题,比如:运营怎样做?这种问题回答者的成本较高,无法快速清晰的给出回答,对于提问者来说,问题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所以,学会有效提问也是一门艺术。
【建立认知和思考框架】
1. 面向一个特定领域掌握“框架式”思考方法的步骤
a. 培养自己对一切事物进行拆解的习惯
b. 针对特定领域,找到你的思考框架(如运营)
c. 围绕着框架不断往里填充信息,并持续优化和完善框架
图片发自简书App
很难一开始就建立一个牛逼的思考框架,任何一个思考框架都是需要优化和迭代的,我们要做的是在某个领域先建立一个框架,有了框架,才有不断完善的可能性,否则只能期待一个一辈子都不会有的答案。
2.如何培养自己的“框架式”思考习惯
评估维度类似于思考角度,关联影响要素就是每个角度可用的具体方法和手段。一个具体的议题,一定会有N多个评估维度(第一层),每个评估维度下又有很多关联影响要素(第二层),起初无需考虑评估维度之间交叉重复的因素,也不要纠结于评估维度的不完整,不需要将每个评估维度都做的很完整,可以先找到其中一个评估维度,去思考这个评估维度可拆解成几个关联影响要素。
以装修为例: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以如何办好一场线下活动为例: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以微信公众号如何涨粉为例:
图片发自简书App
总之,你得先把“发现评估维度”和“拆解关联影响要素”慢慢培养成一种习惯,分析每一个维度的影响权重。
黄有璨推荐了一本书《认知设计》,不要看标题就当它是一本设计的书,仔细看,它是有副标题的,“提升学习体验的艺术”,并不是所有的主标题都是中心思想,这本书讲的是如何设计课程和学习产品,而要学透设计课程无非是管理好用户的三个东西——学习动机、学习体验、学习效果。PS:想知后续如何,请自行购书,我知道的只有这么多了。
接下来的路就要靠自己了!
文/烧包鹿
关键字:产品经理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