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做不出风格永存的产品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当对某个方案有争议的时候,比如哪个图标更好看?这个按钮放在哪更好?我们可以通过说:“那好吧,我们去调研一下用户吧!”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在网上发个500份问卷,有的时候可能会邀请20个用户做深度测试或者访谈,有的时候可能我们自己就是用户,然后随便找了10个人问了问他们的意见。我们很容易地,拿着调查数据,说服了所有人,我们选择的方案是对的。
但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也惶恐不安,我也闷心自问,用这样的方法能设计出什么样的东西?
一个设计品,总是需要得到一部分人的认可才行。这是商业的本质,“好的”作品无一都能满足这条规律。不是今天的我们才需要去赢得用户并且对他们产生深刻的影响力。
但没有哪个时代,用户有如此大的决定权以及责任。如果回顾一下历史,销售这种被“设计”过产品的开始,可以回到欧洲绘画的销售业务。在那个没有照相机,有一个群民兵,也许想纪念他们之间的战友之情,于是决定以aa付款的方式,向画家预定了一副肖像。如果是在这个时代,设计师作为一个苦逼的乙方,肯定会细细调研客户的需求,他们想表达什么?他们每个人的要求是什么?他们的生活习惯是什么样的?甚至把这些要求写成细细的合同条款,最后产出的作品并不一定追求美或者艺术的冲突,但它一定是一幅满足合同的条款作品。但最后的结果是,有些人付了了和别人一样多的钱,却只在画中当了一个蒙面侠,甚至有位兄弟眼神都未暴露,就露出了个钢盔。更过分的是,一个没有付钱的,不知道是谁的小姑娘却聚焦在画面的中心。如果这个荷兰画家认真倾听了用户平凡的心声,这个世界就再无伟大的《夜巡》。
这里面每个男人都是付了相同价钱
前段时间,苹果公司又又又开了新产品的发布会。它的市值现在是全球第二,但是我认为它已经走下了神坛。它依然是最流行的产品之一,但已经不再产出划时代的产品了。大家或许会说:没有谁能成为乔布斯第二。真的,我们去问过用户了,我们去观察他们了,但最后的结果还是说我们的产品不够。——莫非是这届的用户不行?
用户有什么义务担负责任?是产品经理和设计师们拿着这份薪水,是这些人梦想去创造永恒的风格。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到底在说什么?翻开《乌合之众》这本书,它已经出版122年了,但发现我们正是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面。它说:群众力量的崛起,是命运的指示。在这个时代,几乎所有的政府都说自己是民主的国家、人民的政权;政府不得不更佳重视同性恋、女权群体的诉求;通过在互联网上发声,个体形成的群体越来越多的影响社会事件。但正如庞勒定义的群体特征一样,群体是不具理性思考的能力,并且容易被煽动的。远一点例子如红卫兵们,近一点的例子如英国群众投票脱欧。它还说政治家是如何利用群体的特征,去做不切实际的承诺,以此煽动群众,获得选票——他们的行为只是利用群众获得政治地位的合法性,这些行为与让社会更美好无关。
——从这里,我们是不是获得了灵感?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调研用户的把戏,最重要的目的是赋予我们设计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在过去,设计师或许要依赖,他在行业里多年的声望或者几个成功的案例,来证明他设计的合法性。但是现在,只需要通过有限用户的认可,就可以获得胜利。并且,我们十分清楚,通过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获得更有利于自己的用户声音。
最终,我们明白用户群,拥有所有群体具备的特征,缺乏理性。因为群体是一个无名氏,它认为自己不需要担负责任;并且群体中每个个体的想法总是相互传染的。
获得一个风格永存的产品,这面旗还得是产品设计师自己来扛。但是,让我更加迷茫的是,我在这个时代,我不过是乌合之众的一员。当我每天打开网络,想去学习一些设计产品的思路和方法。可能就是在得到一句“以糊涂蛋为中心“的口号。不得不承认,群众力量的崛起,是大势所趋。对于产品设计师来说,听从用户的声音是最好的设计办法,但它不一定带来最优解。
但话说回来,难道我们研究那么多,不就是为了找到方法吗,不就是做出“风格永存”的产品吗,不就是为了通往真理吗?
作者 大杉小谢
关键字:产品经理, 用户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