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一个列表看懂所有认知偏差

我常常会用到维基百科上的「认知偏差列表」这个条目。每当我目睹了某一种认知偏差在现实中发生,却很难回忆起来这个认知偏差的名称或者详细的含义时,我就会打开这个页面去寻找答案。这个可以帮助我发掘我思维中的漏洞的宝贵的资源,是我看到的最为全面又最简洁易懂的一个关于认知偏差的列表。

但是坦率地说,这篇维基百科组织得有点乱,许多年来我一直希望能够梳理清楚这个页面中的信息脉络。在这个页面里查找某一个认知偏差非常困难,更别提我常常在找到之后扭头就忘了上次看到的位置。我觉得这应该是因为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已经有近千人先后编辑过这个页面,这使得它变得愈发庞大和冗杂。时至今日,这个条目里共索引了 175 种认知偏差,散落在几个界限模糊的分类中(例如决策偏误、社会偏误、记忆错误与偏误,等等)。而每个分类中又是生硬地按照英文字母来排序所有的认知偏差。甚至,还有很多实际意义差不多,只是名字不一样的认知偏差重复出现在不同的分类中。

在过去的四周里,我(Buster Benson)一边休陪产假一边深入地分析了这个列表,才终于整理了出一份更简单、清晰的认知偏差分类树。要不是这段时间里可以思索这些认知偏差之间的区别,我在哄孩子睡觉的时候可能早就无聊致死了。

我把这 175 个认知偏差都放到了一个 Excel 表格中,去重之后,将类似的认知偏差(例如怪异效应和幽默效应)或者互补的认知偏差(例如乐观偏误和悲观偏误)归纳到一组之中。最后,我从所有的认知偏差中归纳出了 20 组不同的思维机制,正是这些思维机制导致了所有的认知偏差的产生。

在种种尝试后,我最终又根据这 20 组思维机制所产生的原因,把它们分成了四大类。每一个认知偏差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一般来讲都是我们大脑为了节约其时间或者精力。这四大类也正是我们大脑最起初想要解决的四大问题。因此这样梳理了所有的认知偏差并进行归类之后,我们也就更容易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认知偏差,它们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又导致了什么样的问题。


导致认知偏差出现的四个问题:

信息过载,信息的意义不明确,大脑来不及认真作出反应,以及大脑存不下所有的记忆。

问题1:信息过载。

这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我们必须主动过滤绝大多数的垃圾信息。所以我们的大脑也有一些简单的原则来选择性地接收最有价值的信息。

问题 2:信息的意义不明确。

我们只能看到大千世界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我们仍然需要从这一小部分世界之中建立起每个人的世界观。在过滤了过载的信息之后,我们的大脑就会将所有的信息连接起来,脑补出这些信息之间缺失的细节,并通过这些信息不断更新我们的世界观与心智模型。

问题3:大脑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我们无法控制时间,也不可能无所不知,但这不是能使我们停止思考的原因。人类之所以能生存至今,正是因为具备了在未知的环境中快速反应的能力。每当了解到一个新的信息,我们都会首先评估我们影响事态的能力,所有的可选的应对方式,并推测不同的决定会导致的后果,从而作出判断,或者立刻开始行动。

问题 4:如何对浩瀚的记忆做出取舍?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的大脑会遇到浩如烟海的信息,只能作出取舍,尽力记住将来可能用得上的信息。因此大脑总在不断地作出判断,哪些记忆应当永存,哪些记忆可以被舍弃。例如,我们更喜欢概括的信息,而不是具体的信息,因为概括的信息可以占用更少的脑容量。当大量信息都简化到极致时,我们就只能从中挑出一些存储下来,丢掉所有其他的信息。通常而言,我们大脑中的信息选择机制会与本文问题 1 中所提到的,解决信息过载的过滤机制有所关联;亦或者与问题 2 中所提到的,脑补信息的流程有所关联。这些机制所筛选出的信息又都会对筛选机制本身有所增益,如此反复,从而使这些机制不断自我增强。

太好了,那我怎么能记下来所有的这些认知偏差呢?

其实你并不需要记住所有的认知偏差,仅仅牢记下面的这四个问题就可以了,我们的大脑进化了数百万年就是为了解决这四大问题(以及你可以收藏这篇文章以备不时之需,万一你想找某一个特定的认知偏差时来这里搜就好了):

  1. 信息过载让人很不舒服,所以我们主动对信息进行过滤。噪音成为了信号。
  2. 缺乏意义的零散信息会困扰着我们的大脑,所以我们自行脑补了信息中缺失的部分。信号连成了一个事件。
  3. 想要避免错失机遇,就需要迅速采取行动,因此我们会匆忙下定结论。事件变成了决定。
  4. 即使这样大脑还是不堪重负,所以我们只想记住最重要的信息。决策最终化为了我们的心智模型和世界观。

为了避免被 信息过载 淹没,我们的大脑需要对海量信息进行脱水和过滤,并且几乎不加思索地飞速判断出哪些重要信息值得关注。

为了从无数碎片信息中 归纳出明确的意义 ,我们需要填补信息之间缺失的细节,并且将所有信息映射到我们已有的心智模型之中。同时我们也需要避免我们的心智模式因此有所动摇或模糊。

为了 迅速采取行动 ,我们的大脑需要对可能波及我们的生存、安全以及成功机会的问题迅速做出决定,并且始终充满着自信。

为了更高效地完成上述的一切,我们的大脑需要 记住新信息中最重要和最有用的部分 并运用于大脑的其他机制,久而久之,这样大脑才可以不断适应新的环境以及不断自我改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大脑会遗忘其他的「不重要或没用」的信息。

这些机制听起来很靠谱!所以为什么还会有「偏差」呢?

上述大脑机制依次解决了大脑的四个大问题,但分别有着不同的副作用,正是这些副作用导致了所有认知偏差的产生。因此,除了上面的四个问题,我们也最好记住下面这四个副作用导致的结果:

  1. 我们被遮蔽了双眼。 大脑过滤掉的信息中有一些实际上是有用并且重要的。
  2. 我们为信息归纳意义的时候,实际在给自己植入幻觉。 我们会根据我们的假设臆想出事情的细节,也会因此构造出错误的含义和情节。
  3. 快速作出的决定可能会导致严重的问题。 我们在快速反应下作出的一些决定是不公正、自私自利的,会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
  4. 我们的记忆会不断放大错误。 我们记忆中的错误信息会导致上述的所有机制不断扩大偏差,对我们的思维造成更坏的影响。

只要记住了上面提到的四个问题,和我们大脑解决这四个问题的过程中导致的四个后果,根据「可得性捷思法」(更准确说,应该是「巴德尔-迈因霍夫现象」),我们就会更为频繁地注意到生活中认知偏差的发生。如果你还能每过一段时间都来复习一下这篇文章的话,「间隔效应」将帮助你记忆更多的认知偏差,从而不断自省是否陷入到「偏见盲点」「素朴实在论」之中。

我们永远无法使上述的四大问题彻底消失(除非我们能够将大脑的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提升到天文数字)。但是,一旦当我们接受了自己永远受到认知偏差影响的现实,事情就已经开始了变化。「确认偏误」会一直帮助我们找到更多的证据来证明我们「永远生活在认知偏差之中」,这会使我们更加了解我们自己。

“自从了解了认知偏差,我发现它们无所不在!”

认知偏差是一把双刃剑,在正确的环境下会带来好的效果,而适用到错误的环境时就会对我们有害。这是唯一一个我们生来就拥有的思考机制,并且在它们本应解决的问题上也确实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当了解和熟悉它们,甚至应当感激我们神秘的大脑中,一直有这样一个处理天地万物的机制。

更新: 这篇文章发布了几天之后, John Manoogian 问我是否可以引用这篇文章的内容来画一张信息图,我自然是没有任何意见。下面就是他的作品:

如果你有需要,可以在这里买一张上面这张图片的海报。我还把这篇文章里的信息整理成了一份 JSON 格式的数据放在了 Github 上,你可以点击这里下载

文章的最后,我将用狄金森的这首小诗的第一段作为结尾:

头脑,比天空辽阔——
因为,把他们放在一起——
一个能包含另一个
轻易,而且,还能容你——

译注:
本文作者 Buster Benson, Slack 平台产品团队负责人,在此之前曾任职于 Twitter 和 Amazon。
文内认知偏差的中文翻译参考了维基百科及 http://silensea.org/2015/09/13/List-of-cognitive-biases-Wikipedia/
文末狄金森诗译者:江枫
原文链接:https://betterhumans.coach.me/cognitive-bias-cheat-sheet-55a472476b18
原创翻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 Tomy

关键字:产品经理, 效应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