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网络直播中的弹幕文化?

如何看待网络直播中的弹幕文化?各直播平台的弹幕文化有什么区别?什么因素能影响弹幕文化?文章为作者的知乎回答,整理如下,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直播弹幕文化的意义

我觉得研究直播弹幕文化是有意义的,因为:

1.直播弹幕为 一对多信息输出 提供了即时反馈,好的弹幕文化可以使内容得到提升。想象一下领导在台上讲话,传统形式讲者获得的反馈有限,无外乎笑声、掌声、皮鞋、臭鸡蛋,很少有观众觉得好还送钱上来,或者有观众直接站起来指着鼻子说「你是傻逼」的。大多数一对多信息输出效果不佳,因为它隔绝了观众的反馈和参与。而一旦意识到台下观众会积极地参与到演讲过程中来,甚至时不时地挑战自己的支配地位,这便会产生一种调节内容以获得认可的预期、或通过其他方式摆平闹事观众的冲动。无论积极还是消极,讲者会意识到内容的效果,以及自己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当然,我并不真的期待有一天《新闻联播》会开启弹幕,但对于很多商业、公益和教育事业的演讲,弹幕对讲者是有帮助的。

2.直播弹幕可以增加特定情节的情绪感染力,对演出效果进行夸张,增强观众体验。当弹幕氛围或文化比较浓重时,还会对其他观众产生从众压力,吸引他们参与到直播和弹幕中来,增强用户粘性和活跃,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平台收入。

3.接上条,好的弹幕文化带来更高的用户粘性和参与度,因此也能增加直播平台对主播的溢价空间。之前在一个主播跳槽发微博时,也讲到了某某平台弹幕文化好,可见这是主播会考虑到的一个因素。

4.但是,如果弹幕文化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化,以致于和主流网络文化差别明显,不同平台甚至不同直播间完全用不一样的方式在交流,那么就会对内容的传播和新用户的获取形成阻碍。

5.在监管越来越严的大环境下,健康积极的弹幕文化是一个护身符,甚至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的敲门砖。

什么是弹幕文化?

那么,既然弹幕文化如此重要,弹幕文化又是什么呢?(以下仅讨论直播,除特别提及不涉及传统视频弹幕)

首先,它是一种短促语言的为主的形式,也就意味着它的形式主要会是短语、成语和固定搭配。 直播的时效性极强,过时不候,时间轴不可预期,因此撰写长句会削弱弹幕作者本身的参与感和节奏感,大多数直播产品也有约定俗成的弹幕字数限制。反观 AB 站的番剧和动漫中,常有内容添加型的弹幕,如字幕君、解说君、科普君、剧透君等,比如在《权力的游戏中》介绍前情、介绍原著设定的。这些资料补充是为了其他观众更好的体验而添加的,具有互助精神,而直播就较少出现此类弹幕。

其次,它是一种寻求呼应的表达,因此内容多以情绪表达和梗为主。弹幕的呼应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体现「我是狂欢群体中的一部分」的预期同步, 比如「666」、「哈哈哈」、「???」这种简单的、直接的、我预期大家都会和我一起发出来的弹幕;一部分常见梗也是如此,在主播打出一些特定操作后,会有满屏幕的「你是狗吧」(表示主播运气好)、「凉了」(表示主播快死了/死定了)、「电子竞技没有视力」(表示主播瞎)、「少林功夫好」(主播一通操作最后惨淡收场)、「他改变了比赛」、「他改变了时间」等等。

一种是尝试带领一波其他弹幕的, 比如发出来的吐槽比较犀利比较亮,预期其他弹幕跟随的。比如说主播说:「你们看我diao吗?」弹幕:「不看,晕针!」这个梗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因为它非常亮眼,主播自己说了个双关,弹幕基于这个双关对主播进行讽刺,导致迅速刷屏和传播,成为一个知名梗。或者类似「光年是时间单位」这种带节奏的弹幕(这是节奏弹幕的意思是,它本身与直播无关,但会引起其他弹幕互喷,比如「没文化」「弹幕都是文盲」「光年是距离单位」等等,扰乱主播的直播内容。当然,节奏也是经常变换的,现在再发「光年是时间单位」时,会引来「光年是智商单位」,「光年是节奏单位」等戏谑的回应)。

直播弹幕中的这种预期同步和预期跟随现象,表明弹幕发送者与其他观众产生了某种默契,一种「他们看得懂我在发什么」的合理假设,这便是弹幕文化存在的一种体现。就如同当一个男生对一个女生说「云想衣裳花想容」时,他在假设对方与自己有共同的文化基础,知道这是李白赞美杨贵妃容貌的《清平调》的一句诗,也就期待对方产生恰当的反馈。而如果对方没有足够的文化水平,或者是一个乌克兰小姐姐,这句话便是对牛弹琴了。直播弹幕中存在大量的这种特定环境的梗,不熟悉背景、不常看直播的人不太容易 get 到。

当然还有一种重要的呼应寻求,就是弹幕对主播的看弹幕、读弹幕、或受弹幕影响的预期。因为发弹幕对用户本身并无实质好处,不长经验也不赚钱,主播也一般不会给纯弹幕用户房管。主播能给予弹幕的关注和奖励最多就是读弹幕,或者应弹幕要求唱歌、操作游戏、回答问题等。也就是说,当弹幕文化形成后,用户对主播的预期就会形成一种比较强大的弹幕冲击,一定程度上影响主播的言行,进而通过主播的行为进一步强化弹幕的影响力,自我循环强化。

当然,反过来说,主播本身对弹幕也有极强的掌控力。主播的一言一行是弹幕最主要的刺激来源,主播一波操作能炸出很多「666」,主播一波吹B能炸出很多「???」,主播讲个黄色笑话就会「色情主播,我报警啦」。弹幕和主播相辅相成,相互塑造。

案例:主播如何影响弹幕文化?

那么,对于弹幕文化的影响因素,首先也一定是主播。举个例子: 「凉了」

目前在几乎所有游戏直播的频道中,「凉了」一词差不多就是「你已经是个死人了」或者「你死定了」,最早开始用应该是 OB 天团在某次 TI 的直播中,因为是几个大主播熬夜分组直播,直播十多个小时,所以经常有主播到了白天就困了,没声音了,水友就会在弹幕里问「宝哥怎么没声音了?」「龙神睡着了?」「鲷哥死了?」什么的,其中,「死了」这个意向被进一步拓展,因为死了一段时间之后尸体就凉了嘛,所以有时候就干脆说「枫哥凉了」。随后,「凉了」就被主播和弹幕共同用于指代「死了」,在那一届 TI 的直播过程中被频繁采用。OB 的主播们在各大平台都算非常活跃的,而观众们的传染力也很强,于是就把「凉了」这个用法散播到了各个游戏和各种主播中,打炉石被大怪骑脸解不了场了也是凉了,吃鸡跑不出毒圈也是凉了,后来还衍生出「点一首《凉凉》送给主播」这种变体。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讲道理」、「血崩」、「素质三连」这种知名主播惯常使用的词汇或口头禅,被直播间观众学会,通过弹幕传播到其他直播间,进而成为大多数主播的惯用词汇,甚至传播到微博、知乎等其他网络空间。

还有一种是主播自身的事件,小一点的,比如女流总也考不过科目2,使「科目2」成为直播间层面非常好用的梗;大一点的,比如 PIS 假装手骨折鸽了 ZSMJ,「卜折手断」等各种「卜」梗成为了 DOTA 区的梗;再大一点的,魔音糯米开挂事件,经水友、知名大V、游戏公司、平台接连发酵,成为了全网事件,不仅吃鸡主播都受此影响,围绕着游戏的外挂产业链也多有曝光。这里面有些是无伤大雅的玩笑,有些就是对平台、游戏和电竞产业都有负面影响的大事件了。

这是我认为弹幕文化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其风格和内容容易受到少数人的影响,主播的个人标志更容易借热点事件进入流行文化,并留下烙印。

基于直播的集锦类节目

然后是基于直播的集锦类节目,比如天天卡牌的逗鱼时刻。

作为最早也是截至目前做的最好的直播集锦节目,天天卡牌对塑造弹幕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精致的剪辑和优中选优的素材,逗鱼时刻每期的播放量巨大,而被天天卡牌做成片头的梗,由于会被播放数十期,反复对观众和主播们「洗脑」,便几乎都成了炉石区的通用梗,天天卡牌也成就了不少主播,比如早期「总不能双力代把我秒了吧」和「莫慌,老夫还有杰克逊」的中华毅力帝,「i can 翻」的会长,「讲个笑话」的秋日,厕所双雄衣锦夜行和冰蓝飞狐,「自作聪明」的啦啦啦,这些梗被精品集锦节目反复传唱并传播后,不仅为主播的影响力带来了加成,也不断地为直播弹幕补充新梗。

所以,如果直播平台能够有丰富的集锦类节目,并且对集锦类节目有较强的控制,不仅能捧红自己想捧红的主播,也可以影响自己的弹幕文化。主播个人的工作室或者主播联盟其实也可以考虑制作自己的集锦。这里放一期逗鱼时刻大家感受一下。

【逗鱼时刻】第127期 男人就应该干男人

如果观察弹幕比较久,会发现弹幕的内容也与微博朋友圈中的网络热点有很大的交叉,一些发源于非直播平台的梗和事件,比如「为所欲为」、「还不是要原谅他」在弹幕中很常见,而鹿晗、薛之谦等网络名人也会在热点之中出现在弹幕中。这些内容并没有明显的标新立异之意,更多地是有意融入流行文化和大众语境,做一个入时入世的人。也因此,上面提到的大多数事件和影响,也都被熔炼为「梗」这个形态,因此弹幕的短小并不是问题,只要长度能够展现出「我在玩梗」,就够了。

直播弹幕更有趣的一个特征,是当别人在刷你看不懂的东西时,你会产生疑惑。比如最近一个知名的节奏「卖竹鼠,三元一只,十元三只」,在这个节奏产生的同时,也会产生「竹鼠是什么」这种弹幕,进一步,你会发现百度「竹鼠」搜索在短时间内呈上升趋势,而节奏一过,便趋于平稳。这种搜索波动也体现出了一种对于了解流行内容的焦虑感。

直播弹幕不是一个割裂的群体,直播也不是一个割裂的网络环境,它也是人们在网络上闲来无事闲聊几句的场所,发发牢骚、吐吐槽、搞搞笑、跟跟节奏。但这个环境又与其他发声环境截然不同,发弹幕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没有任何彰显自我的价值,当内容在直播中被以弹幕打出时,在屏幕上几乎没有任何 ID 的展现,没有任何人在意是谁说了这句话,只有你自己知道屏幕上那一闪而过的一行字是你。

那么,就像之前说的,发弹幕本身对于用户没有任何实际收益,既不来钱,也不涨经验,在直播中消耗了大把时间,用户获得了什么呢?诚然,有些用户可以通过带节奏,通过装傻来刺激其他弹幕争执,甚至通过激怒主播被骂产生一些存在感,但是大多数人只是通过附和人潮来感受到一种参与。整体上讲,弹幕体现了一种服从文化,或者说一种附和文化。这一点,可能也不仅是直播:

那么更有意思的问题就来了,我们通常认为年轻一代是标新立异的群体,互联网的发展也给了他们很多空间去展示自我,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为什么弹幕这种没有自我标识、存在感稀薄、整体上讲受制于人(受制于主播)的活动会受到一部分年轻人欢迎呢?附和行为,以及附和所带来的焦虑感,是否也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显著心理特征?

写到这里,我想起来在美国上学时,分析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演讲时的一个细节,录音中,一开始,只是普通演讲,到了一个时刻,突然出现了一声生硬的「yeah!」,而这个声音坚持不懈地呼应着马丁路德金的 dreams,渐渐地,呼应的人越来越多,人群的情绪越来越激昂,演讲也随着马丁路德金激昂的声音进入高潮。这一声「yeah!」其实就是个弹幕,而它对这个演讲的成功有着非常微妙的贡献。

所以,我在想,也许真的有一天,当我们对弹幕和直播观看行为有足够了解后,我们有可能看到弹幕版的《新闻联播》。

作者:程毅南

关键字:产品经理, 主播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