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蹭热点:闲扯头条模式 & 头条 Killer

题记:

岁末年终,跟各行各业的朋友聊,再次感受到隔行如隔山,当互联网以自己的流量思维和服务思维下沉到各行各业里去的时候,对这个行业的冲击。

同样,身边的朋友对于头条模式其实还有很多的谬误,整理一下,也算是安利下头条模式。

头条模式的核心,是高留存前提下的高用户时长。有了持续稳定的用户时长 ,才让平台有了做利益折衷(自媒体 vs 用户 vs 广告)的基础,也才有了信息分发领域的“头条模式”。站在用户时长的维度下,你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答案;而以推荐的方式,站在不同用户的视角去窥探这个世界,你也会发现发声的人很可能并不足够具有代表性。

1、机器推荐不如订阅推荐效率高

效率层面诚然如此,但是效果层面截然相反,列一个等式:

效果 = 效率 * 时间

在足够用户时长的前提下,头条可以耐心的不断探测用户的新兴趣,基于用户反馈放大或者缩小这一兴趣的进一步展现,从而实现更好的效果。

推崇订阅推荐的人,往往自认为已经具备了极高的信息获取能力,对信息噪声极为敏感。因为时间有限,故而为了追求效果就必须持续改进效率的因素。类比超市的购物者,推崇订阅推荐的人大多数是目的明确型购买者,他们会直达自己的货架,拿东西结账走人,不多逛、很难受其他广告印象,也同时是超市的低价值用户。当然,自以为是大多数的他们,不是大多数。

2、头条会造成信息茧房

这是另一种常见的误解。但是,从用户留存 和 收益角度来看,就不攻自破了。

用户留存上,越是能够挖掘出用户小众的兴趣点,才越能够提升用户的阅读满意度进而提升留存情况。头条相较于其他信息流类App的体验端壁垒,无非是用户经过一段时间在头条内沉淀下来的数据。比如,我喜欢WWE,关心教育,看IT新闻和政经资讯。这些是一个新App很难拿到的,从而新App也就很难快速的达到跟头条上一样的信息阅读体验。

收益角度上,泛娱乐内容的用户最多,广告价值却也最低。只有挖掘出用户不同的兴趣点,了解到不同的兴趣点强度,才能够最大化的优化精准广告的分发效率。你真以为给用户们喂八卦就能够足够了?除了卖肯德基的品牌广告,我还想给他推荐他最爱吃的重庆菜促销信息呢!

当然,如果真的你在头条上感觉到了信息茧房,只会有两个原因:

  • 我们做的还不够好【冷启动、新兴趣探索、低质识别、订阅稳定度等等持续优化中】
  • 你用的时间不够长 or 其实你只在头条上消费某一类别的内容。

3、谁会是头条Killer?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从哪家公司出来的就不看好哪家公司做头条模式,除去大公司病的因素,列举下各家:

百度:
优势:天然的新兴趣探索机制,NB的广告代理商体系。
劣势:没有拿得出手的App,只有玩命的往手百上塞。

腾讯:要拆分为微信体系和OMG体系两部分来看。
微信体系,我个人觉得张小龙看不上这摊生意,所以订阅号的阅读体验也好、内容的分发优化也好一直处于小打小闹的状态。他老人家的野心在小程序:更紧密的通过二维码链接线上线下。
OMG体系,桎梏主要在于腾讯新闻和天天快报的定位,企鹅号对于集团内资源的整合。腾讯的资源池子和流量池子太大了,反而对企鹅号不是什么好事,仅仅作为流量出口之一的企鹅号,难以统筹资源。

阿里:我挺喜欢UC的体验,包括佩服永福的能力和其团队的执行力。优酷的资源和阿里妈妈的变现算是永福手里的不错的牌。但是从头开始做一款资讯阅读App,从技术积累、品牌认知都有漫长的路要走。

一点资讯:呃,已不作为竞品调研。

新闻门户:我个人比较建议他们参考OMG的做法,拆一个独立App出来打不同的人群,即便失败了也还有些余地。只是显然,不足够挣钱的新闻门户,已经将头条模式当做背水一战了,别别扭扭的转型之路,注定不那么好走。

当然,客观的说,信息分发这门生意从资源端到流量端再到技术端的门槛没那么高,头条目前还远没有达到“头条 == 信息阅读”的品牌垄断地步。

始终创业,嗯……

作者 闫泽华

关键字:产品经理, 业界动态, 头条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