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共享单车背后的商业逻辑,倒推为何各资本大佬蜂拥
1.共享单车靠短租车能盈利吗?
难。或者说光靠用户每次使用的租金收益难以弥补成本。即使是通过押金的归集所获得的资金收益也难说就能保证盈利。况且,押金的挪用是有政策风险的。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的逐渐完善,其他一些免押金的竞争者定会出现,收取上百元的押金情况可能并不长久。
共享单车作为重资产的投入,车辆成本占了大头,制造、维修、人为损坏等硬成本是无法避免的,加上折旧和运营成本,导致共享单车的经营前期投入成本居高不下。同时,目前处于前期市场推广占领阶段,出于用户习惯教育的目的,很多时候骑行是不收费。
拿今天的免费换明天的收费真的就适之四海吗?怕也不尽然。
出于目前群众处于尝鲜心理产生的“人口红利”才能在初期得到大肆扩张,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共享单车的高速增长并不能持续续。而造车的成本无法继续摊薄,将会维持在一个入不敷出的阶段。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用到单车就成了维系行业盘子的关键,谁投入的单车数量越多,谁使用越便捷,才能得到更多拥趸。
一个看似高频的使用场景背后,是高昂的市场教育成本。
2.共享单车的局限性
首先,就在于其用户使用场景的狭窄。短距离的出行需求一方面有太多可替代的方式,另一方面现实用户使用体验并非十分良好。据统计调查,超过半成的人因不能随时随地想骑周围就一定有车而困恼。
而这也侧面反映共享单车的另一个局限性——地区、时间段分布的动态不平衡。人口流动大,短途出行需求旺盛的地点和时间大量重叠,如同春运难题一般难以调和。而市场上同时存在的多家共享单车又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骑行小红车、小蓝车、小黄车等不同公司的车辆,都需分别下载app和充值。
共享单车的特点还会衍生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区域限制。作为本地密集型的一个产品,跨区域的流动性较小,用户的使用场景较为局限在所处城市。这也将导致单车投放并不能像其他互联网应用一样通过技术大幅度的占领市场,而是需要通过线下的不断投放车辆来逐步覆盖用户。
这也导致各厂商并不能在市场上轻易取得绝对控制,到最后,即使没合并出no.1,也会形成各方势力分而治之的局面,颇像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只要保持当地一定的覆盖领先壁垒,后来跟进者就需发上更大的代价与之抗衡,直到某一方退出。
而这也应该是各方拼命造车投车再融资再造车再投车的原因吧。先占优势很大,但优秀的运营和深耕本地化同样也能生存。
3.共享单车背后的价值
在这个流量越发珍贵的年代,特别是线上固有渠道逐渐被垄断瓜分的状态下,在共享单车这样一个拥有用户高频使用场景的线下巨大流量池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大佬们其实根本不在乎租车这点毛毛雨,甚至连巨额押金所带来的滞积金收益也不过尔尔,他们更大的想象力或者说野心就在于那庞大的线下流量入口。
谁能够把持这部分固定的、高频的线下流量入口,谁就能在下一波的浪潮中游刃有余。
目前来看,微信显然是最大的赢家。小程序完美兼容这样的应用场景,摩拜委身微信纵然看上去是为他人做了嫁衣,也让摩拜绑上了腾讯这辆大车而硬气。
4.创新商业模式
既然在单车本身并不能带来稳健可靠的盈利,那就有必要通过一些商业模式的创新来促成其良性发展。
如何最大化的盘活“共享单车”这盘棋,发挥这庞大的线下流量就是想象空间所在。
可以直接预见的就是将线下到处跑的单车变成移动的广告。一方面在车身张贴广告或绘色为某品牌造势宣传,另一方面可在扫码登陆界面植入广告,在地图上增添商家店铺广告,信息流广告等等,单凭广告收入就足够值回车价了。
将目前的工具类应用迭代为生活服务综合型app,增加社交、本地生活、资讯等板块。
这对目前的一些O2O应用来说不啻为“弯道超车”,基于移动支付的普遍性,因为其完全的线下场景使用模式,就可很好配合商家的一些的线下活动、户外宣传等,同时也更为精准。
甚至触角还能伸向周边游、直播、消费金融等,只要开放功能,就不怕没人玩。
而这些,才是互联网时代最吸金最赚钱的路数。
共享单车这背后的商业价值潜力才是诸多大佬争先恐后、趋之若鹜的原因吧。
单从车辆本身的营收来分析共享单车未免浅显而缺乏一点想象力。
作者 骑士无马
关键字:产品经理, 业界动态, 单车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