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百万年薪,逃离大厂后的N种生存

2023年,互联网大厂的发展节奏,从无边界扩张转变到降本增效,更多的非核心业务开始收缩,大厂员工也面临着薪资、福利缩水,晋升更难了,一些人“被动毕业”或者主动离职。

互联网大厂的经历,曾经是一份足够光鲜的履历,他们待遇丰厚,动辄参加上亿投入的项目。但现在,大厂的光环也正在褪去,一位猎头告诉Tech星球,一些企业会指名不要有互联网大厂工作经历的员工,他们更希望招聘性价比更高的综合性能力人才。

离开大厂后,何去何从,几乎是所有大厂员工关心的问题,那些面临“35岁危机”的更是如此。在Tech星球访谈的多位大厂离职员工中,他们有的回到家乡,拥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有的作为多年美食爱好者,决定经营一家馒头店;有的则是在深圳见证了不眠不休的创业者之后,更加有了新的创业动力。

当然,还有很多人选择重新入职另一个互联网大厂,尽管他们依旧会担心未来是否被优化。不过,也有大厂员工非常乐观地对Tech星球表示,“作为斜杠青年,未来可能会去全职发展自己的爱好,去做滑雪教练、打酒师。”

逃离大厂的员工正在探索更多可能性,尽管有些不稳定的抉择不被周围人所理解、接受,但他们更加信奉:勇敢的人先享受未来。

一、告别百万年薪,“半退休”半年后打算留学澳洲

讲述者:腾讯前员工,工作10年

今年7月,我告别了工作10年的腾讯。我是半主动“毕业”的,部门业务收缩,更加关注人效,虽然我可以内部转岗,但我已有离职意愿,不如主动去承担一个“毕业”名额。

过往,因为内部组织架构调整等各种原因,我错过一次很重要的晋升,随着管理层年轻化成为内部强调的新趋势,留给我的机会更少了。

在游戏部门,我经历了从端游的最后辉煌、手游的鼎盛荣光,到面对没有游戏版号的困局,“万物”皆看ROI(投资回报率)的转向,以及全面降本增效的现在。但我算是赶上互联网红利的末班车,虽然不能实现财务自由,但也让我有了不错的生活质量。

我今年已经36岁,逐渐意识到事业不可能一如即往地走上坡路,虽然不开心,但只能适应和调整,以及想好备案。

这半年,我处于一种“半退休”状态,就是旅游、健身、看书等,朋友说我最大的变化是语速慢了有1.5倍,整个人松弛了下来。我整个人也瘦了十斤。当然,长期没有工作会有一种虚无的感觉,我会焦虑于只能不停消耗自己的存款,以及不再能够持续有成就感或者价值感的落寞。

我想过很多出路,比如离开深圳,回到新一线或者二线城市,或者出国留学。但其实,跟老家的很多朋友沟通了解后发现,现在很多企业可能更注重短期利益,希望招更年轻、成本更低的员工。所以,我最终选择了后者。

从装修自己房子开始,我对室内设计产生浓厚的兴趣,目前打算年后去澳洲攻读相关专业,未来不排除就跨行业到这个领域。留学期间,如果时间充裕的话,我也想去体验下咖啡馆、餐厅兼职生活。其实,成都有一个美食小吃“蛋烘糕”,我蛮想在澳洲摆个摊卖,我相信很多国外人会喜欢吃。

我对人生不再设限,也不再有必须要再进入国内外互联网大厂的执念。我想探索更多可能性,我认识的前大厂高管,现在有的可能在做羽毛球教练。我从小也非常喜欢警察这个职业,未来也不排除会去报考澳洲警察。我希望到了退休年龄之后,可以去当博物馆讲解员,所以我也在关注这个领域的从业资格证。

我很喜欢《黄金时代》里面一句歌词:只有滚动的石头,才能不长青苔。我觉得,生命之河一直往前,人在流动中求发展,愿我们穿越山谷和河流,有着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二、考上家乡三线城市公务员,工作生活陷入人情世故

讲述者:某大厂前员工,工作6年

决定离开大厂之前,我经历了漫长的心理斗争。当互联网大厂普遍业务增长放缓或者停滞时,无意义的内耗工作加剧。我所在的部门开始抓考勤、卷周报。每周我要花费大量时间苦思冥想个人周报和项目周报。一些几年才能完成的项目,平均在每周的进度微乎其微,但你要在周报中想办法包装,还不能少于同事的字数,去证明自己做了很多工作。

晋升变得更难。在大厂的前4年,我晋升的都很顺利,但随着最新的职级调整,我原有的职级间接缩水,秋季晋升机制又取消,一年只剩下一次晋升机制。当户口、房子、父母养老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摆在面前,我决定结束沪漂生活。

我原计划休息两个月后,去压力相对较小的二线城市发展,但或许是命运的安排,正好赶上疫情封控居家,就决定尝试备考公务员。很多人可能都是备考几年才上岸,我却幸运地在半年内实现了家乡市直单位上岸,得知成绩的那一瞬间是兴奋的,但是紧接着脑子里就蹦出一个念头:这辈子就要留在家乡了。

回到老家,工作、生活离不开四个字:人情世故。如果说大城市主要凭专业能力、规章制度办事,那小城市更多是靠熟人社交解决问题。尤其在体制内,你说话必须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会被同事“穿小鞋”。

工作压力大幅减少,但工作氛围并没有太开心。不同于互联网大厂集体协作的办公环境、透明的格子间,现在的单位是大家在各自办公室待着,不会有太多交流。在互联网大厂,你可以穿JK服或者洛丽塔,不会有人干涉,但现在单位要求穿着得体,膝盖以上的短裤短裙以及拖鞋坚决不允许,只能化淡妆,不能佩戴过多首饰。

而且,我所在的单位,年龄代际差比较严重,仅有一小部分是90后,大部分是53岁~58岁接近退休的前辈,他们习惯以一种“好心”姿态对你絮叨,甚至指手画脚。

我们的单位对大厂回来的人会有很多滤镜、期许,但你会发现很多大厂的工作方法并不能落地到这里。体制内工作比较严谨,说话、做事都要留痕,很多都是延续纸质化办公方式,信息化程度并不高。

回到家乡是另一种热闹和孤独。你可以拥有舒适的住房、体面的工作、家人的陪伴,但隐形的失去也有很多。比如,朋友变少,跟上海的朋友会因为时间、距离渐行渐远,而跟家乡朋友,你发现很难融入到他们已经形成的圈层之中。

但没有完美的抉择,人之所以纠结,就是总想有一个万全之策。

三、33岁程序员创业开馒头店,开业第二天累到想放弃

讲述者:字节跳动前员工,工作5年

今年夏天我从“宇宙厂”字节跳动辞职。程序员这个岗位,从我个人性格来说,偏向于做一线员工,对技术管理等并不感兴趣。但程序员对年龄有要求,在我现在33岁的年龄,如果我还在敲代码,没有升到管理层,大家只会觉得你能力不行。

我就想先出来创业试一试,如果失败了,我还能赶在35岁之前回到职场,找一个没有那么卷、那么累的小公司。如果再晚两年出来创业,失败了大概率只能回老家了。

我选过很多创业项目,炸鸡、小笼包、面包烘培等各个美食赛道,吃遍了上海和杭州各式各样的面店,也专门去找师傅学习过。我很喜欢钓鱼,还尝试想去短视频平台上做一个钓鱼博主,但是跟很多圈内人做了一番调研之后,发现还是直播带货变现最赚钱,但无论是给别人带货还是自建供应链,对我来说,周期都太长。

纠结了很久,我最后决定去开一家馒头店。我老婆是北方人,很喜欢吃宫门馒头,这个赛道还有市场空间,杭州也有做得不错的门店,所以我就决定在这个赛道。

开店投入并不算大。我在大厂年薪可以达到50万,有一定积蓄,开店从学习、租金、设备各项投入,不过10万元。但我在开店伊始,还是陷入了错误认知,就是开店必须自己亲自做。

目前开店一周实践下来,我的感受是太累了。每天早晨五点就要起床,晚上大概八九点回家,而且我一个人在后厨产能也不高。坦白说,如果只是一种类型馒头,我一天揉1000个馒头也没问题,但我们店内要制作十三种不同类型的馒头,一款馒头从制作到出锅最起码要两个半小时,因为现在冬天发酵时间更长,出锅后还要晾好、打包,我一个人根本做不过来。

开业第二天,说实话,我就不想干了,真的太累了,连话都不想说了,经历了没日没夜的揉馒头,整个手背都生冻疮了。

虽然我也有给自己设定了一些兜底方案,但还是决定坚持一下,目前还在调整摸索中,产品质量已经把控好,后面就是提升效率,然后做推广,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总之,馒头店正式开业7天感受:不要把创业想的太简单。

四、再就业年薪缩水10万,面试官还质疑我的稳定性

讲述者:百度前员工,工作3年

从实习到工作,我基本把国内互联网大厂跑了个遍,所以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个阶段需要离开大厂。今年夏天,我还是决定从百度辞职了。所谓的互联网大厂“寒冬”,对我的部门目前并没有太大影响,但会影响我的长期规划,比如互联网人的35岁危机,看着不断被砍掉的业务线,想着如果哪天被优化掉,一线城市的房价会让我返贫。

刚开始找工作时会遇到一些困难。因为过往工作经验,猎头们推荐过来的岗位都是大厂。我内心也会处于矛盾状态,到底要不要真的离开大厂。我也试着跨行业投过一些简历,但“已读未回”的状态还是让我有些郁闷。

最终,我回到厦门,在一家企业继续做产品经理。厦门的机会并不多,很多传统行业的企业,会非常热情的邀请有大厂经历的我去参加面试,也给予非常多期许,但最终给offer时又是另一种态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家企业最后对我说:你很优秀,但根据我们公司男女比例,我们不需要女生了。

从面试经历来看,相比北上广,二线城市对员工的稳定性要求更高。面试官似乎对我的专业能力并没有多好奇,并不侧重业务方面问题,反而问起我是否是本地人,是否有亲属在这里,非常在意我的家庭构成,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偏向隐私的内容,但他们觉得这关乎员工的稳定性。

虽然,现在我的薪资一年缩水了10余万,但是我有了自己的生活。多年的大厂经历,我的痛苦在于,个人生活非常乏味,每天都活得更加像一个机器人,个人时间被高度压缩,每天都是围绕着OKR转,很少有自己的思想,去思考。现在我开始在小红书等平台上经营自己的账号“Jasmine的日常”,重拾自己的爱好,记录个人的日常生活,也可以作为副业。

以前在大厂平均10点后下班,经常都是半夜打车回家,周末虽然不去公司,但是要在家on call。我会经常错过早晨的日出,傍晚的夕阳,看不到这座城市鲜活的一面。而且在我看来,深圳是最没有生活气息的地方,年轻人很多,也非常内卷。但是我现在,一般9点前就能下班回家,看到小区里跳广场舞的阿姨们,会觉得非常有生活气息。

以前研究生毕业时候,我觉得故乡是“回不去的故乡”,但现在我离它更近了,很有归属感。

五、珠宝行业创业半年,融不到资、借呗借空

讲述者:字节跳动前员工,工作3年

从互联网大厂“毕业”后,我出来创业了,合伙人也是前大厂高管,我们调研了很多赛道,最后选在了珍珠赛道,客单价高、市场潜力大。

虽然正好赶上了珍珠直播的风口,但可以说是“彼之蜜糖、我之砒霜”。这个行业太多赚“快钱”的商业模式,我带团队去浙江诸暨的头部直播团队调研学习时,发现他们架一个手机、两个主播,通过刷单、剧本、人设打造等,快速批量地“野蛮”起号,一周就可以做成单场百万元GMV的直播间。

如果想要在风口上赚到钱,也许我们也可以复制,但我们想做一个珍珠品牌。从做品牌的角度来看,生意并没有那么好做,我们至今还没有盈利,其实也考虑过融资,但是现在投资机构都在关注硬科技和AI,基本不投消费。大厂的背景并没有帮助我们融资,我所认识的一些大厂创业者这两年也融资并不顺利。

创业半年,借呗借空,品牌没有声量,规模越做越小,心态越来越差,一个普通的珍珠个体户,就可以吊打我们。我们调研过的很多排名靠前的头部小商家,一个月就可以卖到1000万。你本以为过往积累的消费品牌方法论可以用在创业,却被现实浇了一盆凉水,很有挫败感。

之前在大厂的时候,基本做的都是一个平台能力的事情。现在,我们需要经常跑珍珠产业供应链,去跟珍珠养殖场、加工厂老板谈合作的时候,他们会怀疑我们所谓的高学历、大厂背景,因为在他们看来,随便搞一个直播间运营就可以很快盈利,我们这么长时间却在亏钱。

我现在也学会从全局思考问题,比如直播间的打造,高客单价的珍珠产品,用户和主播是强信任关系,主播离职会造成直播间断崖式流量下跌。我想做品牌,最开始就要考虑不能让直播间过度依赖某一个主播,去打造一个品牌直播间,所以最近最头疼的就是主播选择。

创业之后,才发现,千万不能陷入“大厂思维”,大厂资源充盈,能全面铺开,快速落地。创业要知道有所不为,别想太多,先做好亲力亲为的小生意。

我觉得创业者一定要来深圳看看,我在这里见到很多做跨境电商业务的老板在“黑五”(黑色星期五促销)时期不眠不休的状态,有一个老板唯一休息的半天是去看心肌炎。所以,大厂再卷再累,跟创业还是不能比的。

作者:林京

原文标题:告别百万年薪,逃离大厂后的N种生存|请回答2023

来源公众号:Tech星球(ID:tech618);聚焦互联网前沿科技和新商业。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