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怎样才能形成真正的商业模式?
导语: 知识付费平台目前有很多,知乎、得到、分答、豆瓣,以及虎嗅、钛媒体推出的VIP会员专享计划,都是将知识作为产品来卖。
知识付费平台目前有很多,知乎、得到、分答、豆瓣,以及虎嗅、钛媒体推出的VIP会员专享计划,都是将知识作为产品来卖,涉及到不同的领域包括专业技能知识分享、行业专家的问答、读书分享等等,不同的是平台的定位和用户的选择趋向性。那么,知识付费经济会不会催生新的社会风潮,用户对于知识付费的期许和认可度又是怎么样的?其中的商业价值和盈利水平又在哪一个层级?
知识的定义是很广泛的,可以是你学到的专业知识,也可以是你后来在工作生活中得到的经验以及实操技巧,或者是就某一个新兴话题提出的新论点等等,当然也不限制于文字、图片以及音频、视频等方式,具有很高的传播价值。而知识经济就需要将“知识”产品进行包装,得到用户的认可,最后再通过商业化的手段进行推演,实现最大的盈利化。然而,这就如一个糖衣包裹的炮弹一般,不一层一层的剥开,很难看到真实的知识付费经济模式到底是怎样的。
产品模式单一,用户消费需求无法升级
其实互联网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取曾经要花费巨大代价才能得到的信息,甚至是得不到的信息资源。而今,通过互联网的资源共享,我们可以将不同地区的用户聚集起来,在同一时间接受到同一信息源发布的信息。比如现在的直播、短视频,订阅的专栏内容等,但是我们要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并非如我们想象中那般高亢,其具有不确定性和间断性,当然也存在冲动消费的。
那么,我们是否意识到一个问题,以基础的知识为内容索引,必须要有持续的创新,短时间内依靠大V即便可以得到不少用户支持,但是终究是有限的,不能持久的。此外,就以我们平时的阅读习惯为例,因为订阅的是大V的内容,所以在阅读的时候很容易被文章高水平内容所吸引,但是当我们静下心仔细想来就会发现,其实我们得到的并非是优势草价值的,平台是很难满足所有的用户的,在内容上便会以平台的主观态度盖过了用户的真实需求。以专栏订阅为例,用户在把内容的摄取上就很被动,买了某些人的内容则只能享受这个单一的内容,即便是这些内容中有用户不感兴趣的点也无法进行再次选择。用户的单向选择性,在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以被动者的状态存在的。
而用户既然付费了,就会对内容有期待和要求,以长时间的订阅期限来提升用户的持久关注,显然很难期期都能使用户得到满足,而更多的只是认同感罢了。付费用户可能需要为自己的阅读内容作出判断,是否为其付费。有网友反应在豆瓣时间推出的前几期诗歌课程的体验感不高,只是单纯的听大咖们自说其话,用户参没有参与其中。另外,如果用户们错过几节课程后就很难再捡起来,这是粘性的问题。
知识付费本身就像一个裹着糖衣的炮弹,即便是策划好的内容也难保没有较真的用户。那有人就会问,有人较真这件事情就不做了吗?试想一下,如果让你在一年的时间里不间断的吃同一种主食,或许再爱吃也要吃吐了吧。所以,用户体验上要不断有创新模式,而不是以单一的订阅形式。知识的传播需要的是趣味性,而不是枯燥感。
从分答到知乎,热的快、去的也快
去年3月份分答上线,立马引爆网络,尤其是大咖的支持唤醒了人们对于一某些隐私内容的好奇心,而这种知识问答模式似乎着力点在于更细分的领域,所以问题也多是属于判断型、选择型的。如今一年过去了,分答经过整改已没了昔日的辉煌。
后来得到、知乎LIVE以及豆瓣都推出了自己的付费内容,虽模式上不尽相同,但是好在平台有足够的粉丝群体,不少用户愿意一试。再加上整体大环境的推动,付费内容已成为行业标配,一般人认为付费的才是好的,精的。然而,不少用户去订阅大咖的专栏,目的却是为了能够进入大咖的圈子,认为与大咖在一起了自己就是大咖了?这种态度显然是自己很嗨,反而大咖没一起嗨起来。你想一下,大咖的目的是提升订阅的用户量,用户量越多,得到的收益就越多。不少大咖是为了传播自己的商业理念来的,他们需要的是追随者,对于他来说你就是其中的一个,仅此而已。
撇去大咖的成分,平台在进行内容输出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内容创新,否则用户疲态很容易显现出来。真正能从大咖的语音、视频中得到实际受益的又能有多少人?
知识付费成型需要经历几道坎?
或许你会说目前的得到、知乎都是比较成型的知识类型的社区平台,在商业化变现的道路上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并且在持续的走下去。而其实业内不少分析人士对于罗辑思维等并不认可,认为其中不乏鸡汤,大家觉得的认可其实是一种有意识的引导,是一种文字游戏而已。那么,知识经济成规模型盈利还需要经历哪些沟沟坎坎?
1、用户对于付费模式认可度的升华
虽然目前的互联网用户仍在逐年上涨,并且处在了很高的一个水平,但是大多数用户的互联网思维还处在初级阶段,并没有做好迎接新兴事物的准备。从智能家居的衰落就可以看出来,不是智能家居不好,而是目前的用户不接受,二者不在一个层次,所以无法直接对话。再加上当时概念化的东西太浓重,难以脚踏实地,产品虽能实现基础功能,但是比较鸡肋,与人们迫切的生存需求不匹配。
2、生存还是享受?这是最难的选择
用户如果连生存都有问题的话,谁还有心思去听这些知识分享?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快,闲暇时间已经被手游、电视剧、电影包围,哪还有时间看书?再者说了,听听大咖的教授更多的是提高精神境界,能从其中迸发星星之火的少年,就一定会是你么?虽然二三线城市生活节奏慢,人们愿意去享受生活,但是这些人会是平台的目标用户吗?当然不是。
而这种状态是社会化的,我们需要的是从精神层面的改动开始,再到实际行动,知识付费是一个渠道,但也只是是一个必要的手段而已。
3、当“糖衣”下没了炮弹
如果说现在的知识付费模式是一种革命的话,那么如何摆脱糖衣下的炮弹就很重要了。用户购买的是服务,而并非是“炮弹”,是要有用、有价值的东西。你能说大咖的内容没有用吗?即便是精神慰藉也算是一种价值啊。
但用户更想得到的是认可度和自身价值的提升,仅仅通过看几篇文章是很难达到的。不过,你可以学习大咖的思维模式。当更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或许就是知识付费经济时代的真正到来。
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更多的重点在于知识,然而知识本就是无序的,每个人的要求是不同的,你选择让所有的人来认同你,不如让用户自己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样不是更好吗?
来源:艾瑞网
文/耿彪
关键字:产品经理, 创业, 业界动态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