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跨越式提升的三个突破

相信很多人刚开始做产品经理的时候,初出茅庐,敢想敢言,甚至抱着可以改变世界的想法,憧憬着眼前的一切,然而当不断的经受挫败磨砺后就会变得畏手畏脚,成为一个“不思进取”的老油子。

实际上,真正高水平的产品人,既脚踏实地,又会不时的仰望星空,很好的平衡着创新与务实的关系,并一针见血的直达问题本质。

本文既是立足产品人晋级之路,从三个方向,追本溯源,畅通产品经理跨越提升路上的重大障碍,并找到针对性方法,使的各位同好能够加以改善,快速成长,以此共勉。

一、突破“功能”层的意识束缚

简单来说,就是彻底告别“为了做功能而做功能”的惯性思维。事实上,大多数用户根本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或者也说不出想要什么。

亨利·福特曾有一句经典名言:“在汽车出现以前,如果去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他们肯定会告诉我,想要一匹更快的马。”乔布斯也曾说,用户不可能说出下一个伟大的产品是什么。

如果说抛开数据,可依据的规则还有那些呢?什么样的方法或者角度可以挖掘更多可能呢?

1. 站在弱者视角考量

把自己当作傻瓜来做产品,似乎没那么容易理解,然而真正的执行和背后思考却一点也不简单,尤其是在产品功能等综合设计中,必须将其标示清楚,彻底贯彻并落地执行,核心原则就一条:弱者视角,一切将围绕它展开。

  • 最大限度保证普遍性用户都能公平使用(特殊人群除外,如盲人、老人等);
  • 最大限度拓展此产品使用方式(如:横屏、竖屏、全屏转换、声音关闭、视频拖动等);
  • 操作使用方法简单易理解(关键按钮傻瓜式设计,如:退出、返回、关闭、拖拽等);
  • 多种方式为多感官提供捕捉理解信息的设计(如:按钮声音、页面切换效果、动图等);
  • 容错机制保障(如:错误方法使用不会引起事故且可恢复原状、浏览记录恢复等);
  • 减少用户在产品使用中可能带来的身体负担(如:眼睛、手指、身体姿态等);
  • 确保软硬件的平衡适用性(如手机刘海对按钮的遮蔽影响、手机尺寸对内容影响等);
  • 以“适当”为功能架构设计(少即是多的原则而非多而全,如苹果,做好减法)。

2. 全链路场景化解构

相信很多产品人有过类似经历,拿着需求去找研发的兄弟,结果被问到:你的场景是什么?换句话说,这也是“用户思维”或叫做“同理心”的具体体现,总结起来场景化思考有三条路径:

1)宏观场景:人物、目的、期望

在5W2H当中的5W:什么人?什么场景下?什么目的?遇到什么困难?期望如何帮助?

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比如老人,需要网上购物,看不清楚手机内的文字,怎么办?将其细致拆解,所对应的场景需求,即刻清晰浮现。

2)微观场景:时间、地点、状态

用户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使用产品?是白天、晚上、或是下班的路上?是坐地铁或公交时还是晚上睡觉前?

典型例子如:夜间模式和自动调节亮度的功能,再比如微信的语音,耳朵远离手机,即开启“免提”扩音模式等等,实际上就是根据用户在使用中的特定场景,进行功能设计,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产品体验;

3)预期场景:下一步、预期、寻找

预期场景,是指在具体使用产品过程中,对下一步需求的预判性场景。

比如用户在产品某个功能使用中,对其中展示内容产生兴趣时,会诱发预期性动作,触发像“收藏”、“复制”等功能,一旦你的设置过于隐蔽或入口过深,马上降低用户体验效果,甚至失去耐心,从而影响用户留存和使用时长。

我们时常遇到类似的例子,在使用互联网产品时,进入某个功能,在过程中出现了预期需求,却在本页面内死活找不到需要的功能,诸如此类,就是很容易被产品经理忽视的场景节点。

二、突破主观结论的本质思考

我们知道,产品经理有大量的时间被埋没在部门间沟通协作与很多具体的执行工作中,以至于丢掉了很多有意义的思考,时间一长,执行成为习惯,习惯变为束缚。

实际上,要跳出已有认知并不容易,因为习惯让人往往认为自己在做正确的事,然而正确的动机并不一定会带来好的结果,你所应该做的,就是不断地刨根问底,直至逼近问题的本质。

1. 增加阅读量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阅历体验、阅读积累、人际交流,如何对已知进行更加本质的检验?

简单来说,无论是阅历、阅读还是与人交流,本质都是信息交换与知识存储的过程,即是打破已有认知的必经之路,而本质思考就来自各种知识的组合。如果你没有更多的阅历,除了尝试与更多人有价值的交流外,就从增加你的阅读开始吧!

2. 保持不满足

拿数据来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它的作用与能量毋庸置疑,那么数据是否就是终极指标?

换个角度看,数据也可能像个“信息茧房”,清洗了其他的种种可能。有调查显示,有80%的日活用户会在30天之内放弃产品,用户与产品的大多数交互都发生在最初几次访问上。

也就是说很多用户在没有深入体验你的产品时可能就已经离开了,而你的产品团队还沉浸在不断开发新功能的冲动中,不要满足“标准化需求”下的解决方案。

严格意义来说,很可能那只是“需要”而非“需求”,并未解决根本性问题,不要停止思考,直到触达需求的核心。

3. 不断的追问

如果我们要打造更好的产品,必须打破认知之墙。

混沌大学的创办人李善友曾说:“成年人学习的目的,应该是追求更好的思维模型,而不是更多的知识。在一个落后的思维模型里,即使增加再多的信息量,也只是低水平的重复。”

深度思考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有可能形成,不断的提问,在“真相”外寻找真相,这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为什么这么做?它的第一目的是什么?还有没有更好的做法?这么做会带来哪些结果?影响目标达成的还有哪些因素……当你开始学会提问,答案也将浮出水面,直到你的方案经的起各种拷问与诘难。

三、突破创新力的禁锢边界

众所周知,优秀的产品经理只是少数,大多数也只是流水线的一枚螺丝钉的宿命,要么辞职创业、要么转行,这其中一项突出的能力差异便是想象力。

比如苹果系统的界面操作与微软系统操作完全是“相反”的,完全没有需求可以证明这一定是可行的,可以说这是逆向思维的代表,但无法否认的是,它同样来自于有别常规的想象力。

可以确定的是,想象力便是创新力的原点,如何培养这看似无章可循的想象力呢?如果你不认为自己属于天赋型选手,不妨从以下三点做起。

1. 跨界迁移转换

简单来说,跨界模仿是将其他行业或产品的功能或做法进行迁移、改良,进而转化成适合自己产品的一项功能,重点绝不是在抄袭和模仿,而是它能不能为你带来启发性思考。

这需要捕获大量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减乘除,这种方法也是产品设计中常用方法之一。

比如淘宝的“小二”、“购物车”等设计,微信的“红包”,本质都是将线下生活领域特征进行了线上迁移;再比如:小红圈的产品逻辑对微信“朋友圈”的借鉴与深度挖掘,要做到这些,洞察、归纳、联想、转化能力缺一不可。

2. 先解构再组合

作为产品经理,在开始做产品设计的时候,通常需要进行头脑风暴,然后把所有想法亮点一 一列出来,即碎片又繁杂,而后从复杂筛选至简单,从简单做到极致。

这种先拆解后组合、延伸的创新方式也是较为常见的产品设计创新,比如脱胎于综合产品平台的“大众点评、 口碑”,就是从复杂生态,解构出垂直“评价”业务的鲜明例子。

而拼多多则是另一条路,将传统电商进行要素拆解,然后筛选提炼,只留下最具想象空间的价值点“社交+电商+性价比”,并将节点打通,高效融合,即满足用户的基本功能需要,又形成了差异性竞争模式,堪称创新典范!

归结为一句话:创新,来自破坏后的重新组合。

3. 趋势性预判

1)抓住周期性规律

几乎所有互联网产品,要么开始就立足综合平台,随着不断发展,慢慢拆分出独立垂直业务;要么是行业细分领域,不断拓展逐渐跨界为综合平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洞察时间线上的重大节点

人、物、技术,无不是以升级进化为核心的演变形式,相互助力,交叉推进。

技术迭代,升级物的丰富与品质,转而拉升用户消费意识;反过来,用户消费意识的提高,继续推动技术与物的升级,且不可逆,反节点还是顺势而为,显而易见。

3)站在更高的维度审视

三句话不离体验、功能、用户需求,说明你基本具备了产品思维;提升效率、为他人赋能、降本增效,直奔颠覆行业而来,你已拥有解决行业痛点的商业思维;拉动消费解决就业、建立标准、构建底层系统、不断的解决社会问题。

恭喜!你是少数人才能达到的企业家思维,你的思考在那个维度?

总后送大家三句话:

  1. 底层逻辑层面——展开想象
  2. 方向定位层面——深度思考
  3. 解决方案层面——回归本质

 

本文作者 @极氪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