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所谓的“产品感”?这里有 4 个落地的训练方法

产品界,有一个特别虚幻的名词:“ 产品感 ”,这个词经常被人挂在嘴边 (呵呵哒,也包括我) 。

比如:

面试结束后,HR问你,这 个小朋友怎么样啊?

你回答:产品感不好。

这个时候HR也就不再追问了。

这种对话,特别像见丈母娘,你表现再好,丈母娘一句话“不靠谱”就给定性了。

产品感是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呢?在我看来,是存在的。 比如射箭,韩国的林东贤,高度近视,但不妨碍他拿一堆的金牌,靠的就是一种内在的感觉。

做产品也是如此。产品感有多好,见仁见智,但有一些人产品感比较差,却是很容易看出来的。所谓产品感比较差,有几个明显的例子。

Q:请你推荐几款比较有意思的产品?

A:微信、微博、人人。

Q:有哪些产品的交互你觉得特别好?

A:微信的红包做的特别好。

Q:好在哪里?

A:特别符合人性,比如这红包200元的上限,就做的特别好。

Q:你有什么特别感兴趣的产品方向?

A:我特别喜欢照片处理的APP,很多APP都技术含量很高,我几乎下载了所有图片处理的APP来用,非常有感触。

Q:那你评价一下prisma吧。

A:你说的这是什么应用?没听说过。

以上都是属于产品感比较差的表现,那么 产品感比较好的表现是什么呢?产品感能不能训练呢? 我认为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面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

互联网是一个新生行业,变化非常快,所以会产生大量新的产品、新的形态、新的功能、新的运营方式。而如果你不是一个 好奇宝宝 ,不去主动了解、体验、收集新鲜的东西,就会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况了。

体验并尝试,是产品感比较好的同学的一种特质 。

比如你在体验过程中,会想想怎么使用暴力的方式来压迫功能的极限。之前三节课的一位志愿者,就用了很多暴力的方法来测试陌陌和探探的审核机制。

我之前也经常会定期暴力测试电商平台的服务机制,买东西退东西,还要求有折扣。

这些都是压力测试方法,了解了这些,你以后做产品的时候,就会有丰富的案例来支持你的设计。

光有好奇心也是不够的,要想办法让自己沉迷到某个方面,成为这个领域的小专家或意见领袖。

比如,直播现在很火,是否要去注册一个映客账号直播试试?体验完映客,是不是要把斗鱼、花椒等主流的直播平台都体验一遍?

当然要,你体验完,如果能赚到钱那这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沉迷下去,意味着你会感受到不同细节,不同的产品的优点和缺点。

一直保持好奇心,是产品感的重要表现之一。

那 好奇心要怎么训练? 其实我认为好奇心是不能够被训练的,好奇心是天生的。有人天生就是好奇宝宝,有人天生就是懒得动。

但好奇心可以强迫自己适应。

如果你是好奇宝宝 ,那么在好奇之下,加上更多的逻辑思维,看问题就会更加有结构,提升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大。

如果你不是好奇宝宝 ,那么另外一个方向是沉迷,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面,并且成为小世界里的专家,这是另外一种好奇表现。

好奇宝宝&不好奇宝宝

总之,就是不要半桶水,不懂装懂。

二、看透表面,看到背后的逻辑

有很多新人在去面试之前,喜欢做一份产品调研,然后再去面试。这种方式其实挺好的,至少比起那些只发一份什么都没有的简历要有优势多了。但是,做出来的这些报告,却大都惨不忍睹。这些报告做得不好,并非不努力,而是完全走错了方向。

大多数同学的报告,都会在页面和交互上去做分析,然后洋洋洒洒提出十几二十条改进意见和观点,但这些观点基本上集中于交互、文案、色彩搭配等内容上,很少有关注背后的逻辑。

所谓产品的逻辑,除了表面的交互,更重要的是产品运行的逻辑、用户使用的流程、异常流程的处理方法等。 前端交互是最容易看到的,也是所有人都看得到的,而如果你能透过前端交互去看到背后的逻辑与流程,同样是做报告,你的报告可能就会更有看头和有说服力了。

看产品,看逻辑看流程,是产品感的第二个重要表现。 好的产品调研报告,绝非页数取胜,而是质量取胜,看到关键点,比大而全更加重要。

比如,调研分答,首先要从产品的整个运行逻辑入手,然后拆分数据、用户的流向,最后再回过头去看产品界面交互的表现,就不会提出“我认为应该加上某某功能”、“列表页的排序做的不好”、“加上活动推广的模块”这样的问题了。

分答的产品逻辑

做竞品分析的时候,也是如此,两个产品之间的对比,绝对不是界面上的对比,而是找相同,找不同,通过这里看到产品之间的差异点,通过这个差异点,来确定:

  • A产品和B产品相比,优点、缺点、亮点是什么?

  • 如果要抄,抄哪个?抄什么?怎么抄?

TipTalk和分答的简单对比

这方面产品感的训练比较直白。

  1. 体验: 把玩大量的产品,各种好玩的不好玩的,都去试试 (好像又回到了第一点好奇心了) ,试了一个觉得有意思,把所有相关的产品都找出来玩。

  2. 还原: 通过还原流程、手画原型来去深度玩,感受其设计背后的感觉,交互背后和用户群体的匹配程度等。

  3. 分析: 找到产品的关键点,并深度分析其中的原因。

  4. 结论: 给出你的观点和结论,并且结论是和目的、体验的过程相匹配的。

三、有属于自己的思考框架

在产品经理的路上,会看到无数的干货,有无数的方法教你怎么看产品、怎么分析产品、怎么分析运营事件等等。但是,你必须先挑选属于自己的思考框架,并不断验证和修正思考的维度。

常见的问题有:

  • A 产品和B产品相比,哪个更好?

  • 某产品突然爆发了,是什么原因?

  • 某某产品会火吗?你怎么看这类产品?

  • 我有 一个idea....

我一直说,产品经理属于创意行业,创意行业是很难用标准化的东西来衡量的,更多的是形成自己的观察和方法。

同样的道理,在服装设计师领域,A款式和B款式谁更优?对于设计师来说,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思考方式,能比较好地表达出来就好了。本质上只是观点差异,并非标准答案。

比如在判断产品会不会火,能火多久的问题上,也是需要一个思考框架的。开心网偷菜很火的时候,有人问我开心网会不会一直火下去?我说很难,如果是社交平台,是慢工出细活,如果是游戏平台,那就是用户重复消费的频率问题了。最后其实选择的是游戏,那就只能作死了。

而这个判断,来自于我自己的思考框架:

  • 用户的场景: 产品在什么场景下解决什么用的什么问题,解决的好不好?

  • 产品的亮点: 有什么特别有吸引力的地方,这个优势是技术优势还是运营优势?

  • 未来的判断: 产品优先、技术优先还是运营优先?

  • 内容的产生: 自营、依赖于外部资源、依赖用户产生?

  • 产品运转的逻辑: 拉新、留存、活跃的转化过程是什么?哪些是关键点?

  • 长短线: 这是长线产品还是短线产品?

  • 优先级: 用户优先还是收入优先?

  • 产品节奏: 产品的生命周期和产品节奏、运营节奏是否匹配得上?

每看到一个新产品,你都可以套用一套思考的框架,这样你可以不断发现新东西,然后思考,重复训练后形成习惯。 并且可以在一段时间后回头看,来判断当时的看法是否正确。如果出问题,哪些地方是可以提升改进的。

四、比较清晰的逻辑和条理性

一个产品经理有多聪明,其实很难判断,除非你拥有钛合金狗眼,能一眼看穿一个人的脑子。

但是一个好的产品经理,逻辑条理一定是比较清晰的。 特别是偏重于后端、B端、策略、数据相关的产品岗位,逻辑条理甚至比交互敏感更加重要。

逻辑是思考的方式,而条理性则是比较好的思考逻辑后的外在表现。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说和做的过程很有条理,那么一般他的逻辑思考能力也相对不错。

比如,在面试的时候,给你一个任务:如何更准确地估算探探的活跃用户数?

如果是应届生,大部分人对这道题目是懵逼的。当然 ,市面上有很多笔试攻略,但现在已有的攻略大都是就答题而答题,换了一种模式还是会懵逼。这其实也是上面提到过的,是由于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考框架而造成的。

那么,不懵逼的同学,会怎么回答呢?

  1. 拆解指标: 活跃用户等于什么?哪些数据是已知的,哪些数据是缺失的,缺失的数据可能可以用什么数据来替换?来佐证?

  2. 列举渠道: 获取缺失的数据渠道分别有哪些,都是怎么计算的?验证一下获得的可行性和数据准确程度。

  3. 预估: 通过一系列的等式来计算,通过这个计算来反推等式的可行性,然后修正它。

这道题并非要标准答案,其实要的就是你的思考逻辑和表达的条理性。

类似的问题其实有很多:

比如,某人开了淘宝店,发现订单量很少,有什么可行的解决办法?

这道题和上面预估活跃用户数好像不同,但实际上逻辑是相同的。首先拆解订单量指标,然后分析每个指标增长的渠道和关键点,最后通过预估来计算突破哪些渠道,收益率是最大的。

那么,下面就来简单说说训练逻辑的方法。

  1.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能非常好得锻炼列举能力。 不断穷举,做的越多,得到越多,如果能加上优先级的思考方式,思维导图这条路就算是通了。

  2. 分解模型: 就是把所有事情都用数据和结构化来表现。 分解计算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拆解方法。这部分最好的训练是不断拆解,然后验证,然后修正。 比如,要提高期末考试成绩,拆解成绩的组成方式,是A+B+C的总分还是平均分?A科目的主观题、客观题的比例是什么?你现在的难点在什么地方?预计突破了这个难点,对总成绩的影响是什么?

  3. 综合运用: 不断提出假设,然后用上面两步去分析,最后找到关键点,并且小范围地去验证。

  4. 表达: 习惯于用,首先...然后…接下来...,或者是1.2.3.4这样的表达方式,都是表达有条理的表现。

感觉、第六感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做产品是理性的。 所以我不会把一个人好不好归结为“产品感”不好,而是拆解成以上四个方面,而这四个方面是层层递进的。

好奇心和产品调研是基层产品经理必须具备的能力,如果这两点不符合,我估计就很难找到理想的产品经理的工作。 而后面思考的框架和逻辑条理则是看是否有这个意识,这两点后天是完全可以训练的,但训练是枯燥的,所以要看毅力了。

最后希望大家都具备很好的“产品感”。

本文作者布棉,三节课联合创始人 。 曾任百度高级产品经理、赶集网产品总监、学而思高级产品总监,有10年+产品从业经验。

关键字:产品经理, 产品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