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类 - 产品分析
通过对市面上常用的新闻类 App 分析后发现,用户对新闻、资讯的需求其实很明确: 及时的行业动态,和深度的行业解读 。首先内容是关键:及时、全面、易读,客观、专业。其次是用户体验,首页内容的有效信息占比,就像 UC 的 Slogan:给的再多,不如懂我。
下面从内容生产、内容传播、用户消费三个角度拆开来分析,互联网兴起后,信息获取方式的进化。
三个关键环节
1. 内容生产
常见的方式有:
- 专业媒体 。比如:对时事新闻的跟踪和报道,典型产品就是网易新闻客户端的专题栏目;对企业家的深度采访;对某款产品的报道。这是典型的 PGC 模式,专业媒体制作内容,用户消费。
- 自媒体 。比如:众多的科技博客(爱范儿、极客公园,虎嗅、36kr,PingWest,apple4us),一群充满好奇心、兴趣一致的聚集在一起,翻译外文,对最近发布的产品进行解读、讨论。也诞生了大批个人博客,比如孕峰、阮一峰,小道消息等,经历了个人博客/新浪博客,现在多数都聚集到了微信公众号。
- 普通用户 。Facebook,Twitter,Quora 等 UGC 网站的崛起,这时候人们发现只要有合适的工具,普通用户的创造价值是巨大的。国内的校内网,饭否,微博,知乎也都是后来发展比较好的。
上面提到的三种类型用户,专业性由高到低,深度的报道主要还是靠前两种,第三种覆盖了用户更多的创作场景,也促进了内容的筛选和传播。
2. 内容传播
常见的方式有:
- 订阅话题 。早期个人博客和自媒体时代,互联网好的内容通常集中在某几个博客,通过添加到浏览器的收藏夹,或者 RSS 订阅,定期来浏览。后来出现了微信公众号、读读日报、和现在比较火的即刻,本质其实也是这种模式。
- 社交关系 。通过朋友来帮你筛选,比如好的内容分享到 QQ 空间和朋友圈,前提是添加为朋友,相当于双向关注。或者单向关注,比如微博和知乎上关注某人之后,就能看到这个人的动态。通过社交关系的传播,优势是灵活,作者能分享任何内容,流通的信息是活的,能方便跟作者互动。劣势是关注的人多了之后,首页内容会变得杂乱,难以维护。
- 兴趣推荐 。通过记录你在网站和 App 上的行为,识别出用户兴趣,进行个性化推荐。比如亚马逊,YouTube,今日头条。当你在亚马逊上购买或搜索某商品,在 YouTube 上观看或搜索某视频,在今日头条点击或搜索某新闻,这些软件就会变得越来越懂你,推荐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有点击欲望的,不过推荐会有些重复。
- 相关内容推荐 。比如在个人博客上加的友情链接,豆瓣上喜欢读这本书的人也喜欢这些书等。
其实会发现,内容的传播都是围绕「话题,人,内容」这三个维度展开。订阅话题属于话题维度,社交关系属于人的维度,兴趣推荐属于话题 + 人的维度,相关内容推荐是内容维度。
3. 用户消费
- 点赞,评论,收藏,是标配 。观察会发现,常用社交和资讯类软件基本都有这三个操作。点赞用于情感释放,评论用于意见表达,收藏用于学习收集。点赞通常是感性的,评论和收藏是理性的。
- 用户消费后的反馈,会让分享者感受到某种程度上的被认可,从而产生更强的分享动机 。这是「用户消费环节」和「内容生产环节」的反哺。比如快手上用户群体的分享动机,在现实中不被认可、缺少交流的人,在网上表现却很积极。
- 用户消费行为产生的数据是很有价值的,通过分析识别出用户兴趣进行个性化推荐和广告推送 。这是「用户消费环节」和「内容传播环节」的反哺。比如今日头条会对用户分层,具体到年龄、性别、兴趣,广告商可精准选择某类用户,进行精准推送。
总结
其实在内容生产过剩和用户对信息消费行为固定的现在,最核心的环节就是内容传播了。如何让内容更好的连接到人?依赖社交关系,还是依赖兴趣推荐,谁更高效?之前的玩法主要是依赖社交关系,今日头条的崛起让人们开始注意到后者的潜力。相信某些场景是适合通过社交关系传播的,某些场景是适合通过兴趣推荐传播的。 最后,传播方式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发现现在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不同的传播方式只是解决方案之一,或许还有其他更好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新闻类产品比较
新闻类产品分析
文/OMSobliga
关键字:产品经理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