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相机应用的思考

2016年12月15日,美图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美图公司的成功在于:人性的挖掘、技术壁垒、先发优势、产业布局。

人性的挖掘

人类大多数非理性的心理行为偏好都是进化调和的结果,比如对异性偏好的追求、原发性的偏见、线性的想象联想、心理补偿机制。美颜定位于80、90后的女性群体,这一类人群成长在社会资源充裕的年代,人们从关注物质资源,转化为关注自身的精神需求。西方文化的融合,个人主义的兴起,人们开始注重自己的喜好、内心的愉悦以及对生活质量的提升。美颜挖掘用户底层对美的本能追求,利用想象力,回归想象力。想象力是心理补偿机制的一种方式,通过有目的的过滤外界信息,放大自身期望看到的,忽略不愿意看到的,甚至从现实接收到的一个点,就能联想弥补背后的整个故事。不断循环论证,生成逻辑自洽的现象世界,带来内心幸福感。电视剧、电影、虚构类小说、游戏、咖啡厅、旅游等,都是一种向外的想象满足。而对于自我的想象,一直缺少相应的产品承载。美图,恰当的填补了这个缺口。

技术壁垒

李开复说美图具有人工智能特性,是一家专业的智能图像应用公司。

第一,美图拥有全球最大的人像数据库。美图通过庞大的应用矩阵积累全球最大的人像数据,这些数据是有标记、结构化和窄领域的,更具应用价值——大数据并不在于“大”,而在于数据价值。
第二,美图拥有全球领先的图像处理算法。美图不只是拥有海量数据,美图的产品一直在做的就是对图像进行分类、处理,不论是美化类软件,还是美图手机,均可对照片进行精确的处理,让用户的照片更美。

先发优势

由于人类工作记忆区间的有限,对同一功能的产品认知只能记住1-3个。互联网的低成本高连接,更加使垂直领域应用一家独大。所以,互联网产品在市场前期比拼的是速度,快速抢占用户认知,快速抢占用户数据,快速攻击,快速抄袭,快速迭代。美图起步于pc时代的在线修图工具,后在国内移动自拍市场空白的时候转型进入,定位精准清晰,凭借美颜本身的需求点挖掘,在用户间自传播。先发优势带来的用户认知、用户习惯就是产品最好的壁垒。

产业布局

美图从工具类使用频次高的美颜自拍切入,到美拍短视频,获取流量。加入社区元素沉淀内容,再到美图手机及周边配件,涉足硬件领域变现。美图始终以美化为定位,围绕手机摄像头,从人像美化延伸至其他物品,寻找变现途径。在软件领域,满足不同用户关于自拍变美的细分需求,分别上线数十款应用,拉拢长尾流量,强化美图帝国认知。同时产品细节追逐娱乐和技术热点,多样化的玩法减少用户审美疲劳。

相机应用的构建需要思考以下四个基础问题。

输出什么?

照片是一种间接的表达方式,承载着一种态度、感受、情感、故事,以及理想化的情怀与想象,是自我的外在表征式延伸。产品需要建立一个清晰的语言环境,想要用户通过产品输出什么、表达什么。滤镜、贴纸、文字、素材以及内容的形式,都是为了营造整体语言环境的具体方式。相机应用的定位不同,以不同风格重新对世界组织、表达,比如二次元、唯美、复古、黑白灰等。一种风格也是一种态度、性格、心情,圈住一批细分用户。从文字到照片、视频,表达方式不断进化,用户思考的成本越来越低,表达的维度越来越多,但是表达的准确度在不断降低,所以需要通过特定的方式、载体间接的帮助用户表达出照片背后潜藏的内容。

怎么输出?

很多时候用户是不知道怎么表达的,从感受转化为输出需要一定的成本。相机应用需要辅助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用相对简单、低成本的方式生成符合内心且高质量的内容。一是简化操作成本,设计具有拓展性、模式化的滤镜和素材模版,傻瓜操作就能达到理想效果,如美图的一键滤镜美化。二是降低表达成本。挖掘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心理,提供多样化的情感表述,以及构建UGC图片社区,通过参考其他照片的创作,提供灵感来源,寻找此刻的共鸣点,同时每一个内容又是下一个内容的素材。三是满足定位人群性格的表达。滤镜的风格、内容载体的组合、贴纸的特色、文字的态度共同塑造表达的方式,创作出用户内心的想象。

怎么持续输出?

满足用户的新鲜感。跟随节日、娱乐热点更新模版,增加产品的可玩性。用户具有与当下流行保持同步,对热点二次创作的动机。尤其是热门电视剧、电影等带来的人物情怀,使用户有强烈的代入感及创作欲望。持续性的产品迭代,捕捉随着技术的发展用户需求的变化,从静态到动态,从延后到实时,从单一到立体。faceu利用人脸识别技术的趣味性收割了一大批流量,用户喜好被激起,人脸识别动效素材成为类似产品的标配。
满足用户内心的愉悦感。用户能够实现内心的想象,以内心想要的方式去表达,甚至产品给出的方案效果更优于期望,人、物经过相机过滤优化,得到更理想化的表现。
满足用户被认可被关注的心理。利用人性的欲望,设定能够带来话题性的内容,如融入情感、故事的照片,引发同样情感化的回应。欲说还休的信息,吸引好奇心的互动。或者仅是相机的专业化、特色化处理,带来美好、有趣的体验,就能引发赞叹。

怎么变现?

商业变现的核心是延续性,从免费商品自然过渡到付费商品,尽量减少对体验的损害。商品间的相似或互补性可以带来更高的转化率。目前相机应用常用的变现手段包括:
直接付费,购买更加专业化、多样化的处理方式。VSCO、Moldiv等专业相机,高端的滤镜、拼图效果、贴纸、字体等需要付费使用。
植入广告。工具类应用需要帮助用户高效的完成目的,而大多数广告都与行为过程无关,造成干扰。画中画等很多国外的应用很生硬的广告植入,体验感很差。
建立社区沉淀内容,内容导流变现。具体变现方式上一篇有谈到。食色在发布照片时添加当前位置/当前餐厅,与大众点评打通,向其导流,同时完成本身需求闭环。
相机主题周边,延伸与产品特色相关的产业链。比如美图手机、CatwangFree照片T恤。

那些年被阉割的神码相机

神码相机的初始定位为商家推广工具,预设的场景是用户吃一顿大餐时,拍照记录美食,在照片中添加二维码,二维码是关于美食的信息。既间接的满足炫耀心理,又为商家做了推广。
然而用户的实际心理模型是:照片是一种个人化的物品,想要表达与已相关的内容。在没有物质、精神激励的情况下,不愿意用其他信息沾染。添加二维码的操作成本略高,且效果差外观丑,分享后容易被当作小广告,用户互动的动力很低,反过来影响创作者的热情。

留下的小遗憾

对以上的问题思考之后,重新改进了产品方案,可惜想法没能得到验证。改进后打破了原先的推广工具定位,将产品设定为95后的趣味相机。产品的搭建基于对两个心理挖掘:
人类都具有表达欲望,但是青春期的人群往往比较闷骚,想要表达,但是不喜欢直接的表达,需要用一种好玩、特别的方式引导。
人类本能的八卦好奇心理。一是由内而外的好奇,尤其对于熟人的动态比较八卦,对于掐然而止的信息更加好奇。二是由外而内的好奇,以自我为中心,好奇自身之外的人对于自己的看法和认知。我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谁更了解我?谁在关注我?

所以产品的核心玩法定位为:以(半)遮掩、答题、解谜的方式说“话中话”。产品预设框架式的玩法结构,比如通过滤镜、遮盖、引导性文字在外部图片留下悬念,在二维码内表达。二维码是内外内容的连接,在此之间设立打开门槛,可以变化出更多样化的玩法。比如预设一些基础问题,更了解自己的人才能看到更多内容。图片加密,只有选中的人才能知道想说却没有说的。
好奇心具有群体效应,创作者想要了解其他人的想法,会故意且更加有效的设立门槛,引导其他人进入二维码。而其他人被好奇心勾引,也更加想知道二维码背后的秘密。同时更多的好奇,带来更多的关注和互动,激发创作者更多的热情。两方相互促进彼此行为,生成正向反馈闭环。
整蛊也是很有趣的玩法之一,但不会成为产品生态所鼓励的。整蛊仅具有一次性互动的效力,输出的内容质量低,难以引发持续性。
与二维码特征呼应的像素风也是95后人群的喜好,二维码融合像素风的滤镜、贴纸、文字,弱化二维码的生硬。甚至将二维码作为贴纸的一部分,让其更加富有趣味和感性,与滤镜、文字一起承载情感,引导用户的感性表达。

作者 崔好甜

关键字:产品经理, 用户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