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快跑替代网约车司机,我们会是下一个吗?

这几天,百度旗下的萝卜快跑,在武汉等城市试点事件引起了激烈的讨论。综合看下来,大家讨论最多,也是神经最敏感的就是“萝卜快跑的无人驾驶已经从实践层面实现取代人类司机,可能又有海量的司机要下岗失去工作了。”

“自动接驾,无人驾驶,乘客实现空调自由,音乐服务,还有比人工网约车更实惠的价格…”,从试点乘客的口碑反馈来看,乘客的乘车体验是很不错的,甚至从某些方面来说,“无人驾驶”比“有人驾驶”更“人性化”,比如车内没有异味,不用炎炎烈日还跟司机battle开不开空调,这些都更符合乘客的需求。

虽然后来网上也出现了萝卜快跑远程驾驶室的图片,展示了所谓的“无人驾驶”其实还处于“人工远程驾驶”,但这已经足够刺痛很多人的神经了。技术已经成熟,去人工化只是时间问题了。

原先大家还会调侃,要是中年失业了,还能选择“铁人三项-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在“萝卜”开始跑起来时候,这三个“铁饭碗”也不再“铁了”。

由此延伸到新技术发展的思考,从AGI概念的提出到智能客服,数字人主播的应用,AI已经能帮你写文案,能帮你绘图,能帮你做视频,能帮你写代码,能帮你翻译各类语言…新的应用逐渐渗透并改变每一个人的生活,我们确实该庆幸科技的高速发展,让我们享受到了更多的便利,但似乎这发展的轨迹又有一些失控,不仅仅是“替代人类从事重复性劳动”而是开始朝着“全面替代人类”的方向发展。

这不由让我想起当时ChatGPT刚推出时,相关报道的描述都是“它们有潜力帮助人类从重复性的劳作中解放出来”,但现在似乎类似的话术越来越少了。媒体也好,大众也好,更乐忠于讨论“下一个被AI取代的岗位是什么?”。

回到“萝卜快跑”,深究大众焦虑的源头,无非是对个人前途的迷茫,这种困惑与迷茫如同百年前的马车夫们一般——新的产品技术出现,我们又有什么优势?曾经我和朋友们也聊起过类似的话题,那时我们半开玩笑说道“可能是请一个人工会比购买养护一个机器人更便宜?”,“可能AI不能替代人工坐牢?”当然这些都是一种玩笑调侃,但从侧面也反应出了我们的不自信。不自信来自好像我们跟AI相比,显得被全面碾压,单就掌握知识的渊博程度而言,单个人的经历与认知是有限的,而AI所掌握的全面度是远超出个体的。

但,我们也有我们的特质——“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哲学范畴的概念。它指的是人们能够主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并在认识的指导下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思维与实践的结合,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仅从概念的维度来说,它似乎有点抽象,但如果转化到实际的场景中去诠释解读,可以具象为我们对于事物的主动思考和判断。

以产品经理的工作而言,AI已经可以实现帮你撰写需求文档,但是对于需求的分析,对于用户真实需求的洞察,对人性地了解与感悟,对采用哪种方案的判断与把握(特别支付产品经理而言,便捷性与安全性的平衡点把握),这些都是对于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来说,人类与AI的壁垒。(至少现在而言)

社会的发展从来不以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的意志为转移,对于个人而言我们能做的只能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永远不要放弃主动思考,努力追赶变化的速度。

作者:笛仁杰 8年资深策划,专注输出解决方案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