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的好友喜欢”引申开来,聊聊社交推荐

01  什么是社交推荐?

所谓社交推荐到底是什么?当我想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我根本没法从一个很好的点切入并给出准确的定义,于是我开始以关键词“社交推荐”为query进行搜索,但是无论是百度,还是谷歌,并没有给出对应的答案。

我不仅开始迷惑,所谓的社交推荐,是不是又是互联网的一次无意义造词

既然没有找到权威定义,那们就从自身理解出发,我对社交推荐的看法,主要有三点:

  1. 社交推荐的中心思想在于我会对信任/亲密的人推荐的内容/物品更感兴趣;
  2. 社交推荐与算法推荐是对立存在的,社交推荐不是算法推荐;
  3. 社交推荐的依据是用户关系链对内容/物品的喜恶;

尽管有了这三点认知,我大致能够理解社交推荐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但有几个方面,我仍然存在疑虑。

02 关于社交推荐的一些疑虑

1. 社交推荐的精确度问题

关于这一点,可能有些难以理解,我尝试描述一下,大体是这样的:

A对B的主动推荐,一定综合了A自己对于B的理解,进行了一道信息筛选,且是点对点的推荐。在社交推荐中,A推荐的发出是难以预设接收对象是谁的,而接收者往往是被动接收A的推荐信息,如果说A主动推荐B,准确度是70%,而社交推荐中,A有十个好友接收到该推荐,那推荐的准确度就只有7%,而实际上,现代社会中很多用户的好友数一定是远大于这个数的。

总结一下:

  • 社交推荐熟悉的人“信息筛选”因为推荐面的扩大导致不置信
  • 社交推荐中推荐是点对面/面对面的推荐,准确度较之点对点推荐差很多

当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推荐内容对于B的适合程度,在推荐中,选择性进行展现,但这种社交推荐,掺杂了算法推荐,还算是社交推荐吗?

即使这依然算是社交推荐,A的推荐这一步骤,是否能起到强有力的信息除噪,我个人也是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2. 社交推荐与算法推荐的关系

如果按照最简单的社交推荐来理解,最核心的两条原则应该是:

  1. 我的好友A喜欢X,我和A关系密切,我大概率喜欢X;
  2. 我很多好友喜欢X,我大概率喜欢X;

这两条原则指导下,社交推荐的后置工作就分为两块:

  1. 测算我和好友A的关系密度(这涉及到用户画像与交互行为的分析),可能还需要分垂类来分析,因为即使好友也不会在各个维度兴趣偏好一致;
  2. 测算好友对于X的推荐的置信度,不同好友不同权重,不同推荐行为不同权重;

而算法推荐呢?

我们知道算法推荐主要有五种:协同过滤推荐、基于内容的推荐、基于关联规则的推荐、基于流行度推荐算法、混合推荐,而其中协同过滤推荐算法主要是分为UserCF(User Based Collaborative Filtering)和ItemCF(Item Collaboration Filter)。

等一下,我嗅到了一丝不对的气息,UserCF是不是就是我们上面谈到的社交推荐?

而这就存在悖论了,如果我认为社交推荐是与算法紧密相连,那它就越来越趋向于UserCF,这是个老玩意,有利有弊。

而如果把社交推荐中算法的刨除,通过“关系链推荐+复杂规则”来理解的话,其准确率上限是极低的。

3. 社交推荐的隐私边界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那就是社交推荐如何解除隐私边界问题。

看一看中“朋友在看”和“精选”社交推荐形式

就拿微信来说,我们理解的社交推荐经典使用场景在“看一看”、“视频号”两个模块。

在看一看中,“朋友在看”中能看到每个好友的推荐,如果朋友写了评论的话,还可以看到这一条评论,而在“精选”中,除了算法推荐内容,社交推荐体现在“朋友都看过”这个tag,我们发现看一看对于社交推荐的运用是较为克制的。

因为用户在浏览公众号内容的时候,如果不想自己的互动行为被展现,可以只点赞or收藏,在“精选”中,则是对社交推荐的深层运用,模糊个体的推荐行为,而从群体着手来进行推荐。

视频号中好友推荐的展现

而在视频号中,这一运用就显得更重的,所有的互动行为都是外展可见的,从推荐者的角度他的行为是点对面的,相比于点对点推荐,压力更大,类似于朋友圈点赞,甚至更加不可控。

这种形式的社交推荐一定是不优雅的,而去除掉推荐人信息的模糊推荐(类似看一看“精选”),缺少了确定的信息背书,对于用户点击意愿的提升究竟有多大呢?

03 社交推荐完全无用吗?

看了前面我对社交推荐的一通质疑,或许大家会认为我对社交推荐是持极大抵触与反对态度的,但实际上并不是。我非常赞同社交推荐的理解,也认为相较于算法推荐,其具有非常强的不可或缺性。

1. 社交推荐具有很强的可解释性,更容易建立信任

算法推荐一切都非常好,就是缺少可解释性,因为说到底,利用用户画像、交互行为作为输入,通过算法黑盒来出的推荐结果,连推荐产品经理都很难说清楚某条内容/物品是如何被推荐的,从用户角度来说就更加难以理解了。

不可解释性又回来信任危机,用户对于算法推荐的内容是具有警惕心的,人对于未知总是恐惧,“总有刁民来害朕”的心理作祟,信任难以建立,而不论在内容/物品推荐中,信任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2. 社交推荐是容易滋生病毒式裂变

各种花式拼多多互助群

社交推荐相较于算法推荐,更容易滋生病毒式裂变,相较于当下微信的社交推荐,有时候我会觉得拼多多的社交推荐思维是否是更先进,鼓动用户自发的进行点对点,点面面的推荐,借助社交链进行病毒式传播,这相较于算法推荐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04 后记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了一些个人对于社交推荐的看法,其中包含了很多对于社交推荐的疑惑,如果有了解和有意愿交流的同侪,也欢迎拍砖交流,不胜感激~

#作者#

随心将夜,微信公众号 : 互联网菜鸟产品进阶之路。关注社交赛道和社区发展,擅长分析行业趋势。

本文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内容举报】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