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管理大变局:招行在打折,股份行在观望

今天的话题,是“招行基金费率打一折”。

我会和你从两个主要层面进行拆解,看懂了这两点,你也就能够管窥招行经营的底层逻辑了。下面我们开始,先看——

A面

这条消息,是在上周招行的财富合作伙伴论坛上传出来的。怎么说呢,事肯定是有这么个事,但很多人的认知和判断却出现了偏差。甚至有金融自媒体发文,欢呼这体现了“金融的人民性”,或是说将掀起银行的财富业务巨变,还有人算了招行一年要少赚20个亿,等等。

拜托,先别急着上价值。

这是一家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背后是有很深刻的商业逻辑的。具体逻辑是什么,后面的内容会带你拆解。

但首先,我想说的是,谈论这个话题的多数人,你能不能仔细听王行长的讲话,或是看清招行的原文:

零售代销公募基金买入费率全面一折起“。

记住,这句话是最关键的题眼,我们一起来拆解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零售。

招行是一家零售银行,但业务却不仅限于零售。

这次的费率调整,仅限于零售业务,而批发业务是不在其调整范围内的。比如面向机构和企业客户的“招赢通”、面向银行同业的“银银通”,都有各自独立的经营逻辑,费率计算和折扣也都是独立的。

所以,这次的费率折扣,影响的主要是个人基金代销业务。

第二个关键词,公募基金。

招行零售代销的产品类型很丰富,除了公募基金外,还有私募基金、银行理财、信托、保险和贵金属等产品。

从2023年年报来看,招行的财富中收270.07亿,其中代销基金收入54.57亿,占比20%。

保险的营收占了大头,有127.43亿,代销理财也有52.91亿,跟代销基金基本持平。

看到这里你就明白,这次费率折扣影响的只是对财富中收占比20%的品类,对大局影响可控。

你要知道,国内大多数银行的收入构成中,财富中收在整个大盘中的占比又是非常低的,息差收入占了七成左右,存贷款收入才是银行的根本。

这时,如果你认为这次的费率调整,影响了招行20%的财富中收,那么恭喜你——又走进误区了。

第三个关键词:买入费率。

一只公募基金产品的费用,我们去掉一些细枝末节、跟本次分析关联度低的项目后,基本看六项就够了:认购费(仅限新发基金)、买入费用、赎回费用(或有)、转换费(或有)、管理费、托管费。

我们简单粗暴一点,去掉或有的选项,剩下的:认购费按1.2%、买入费按1.5%、管理费1.2%、托管费0.2%来看,这次折扣,对费用的影响大概三成左右:

总费用:1.2%+1.5%+1.2%+0.2%=4.1%

买入费减少:1.5%-0.15%=1.35%

买入费减少比重:1.35%/4.1%=33%

道是无注:严谨角度,不该用百分比除以百分比来算比例,一来不符合财务表达要求,二来认购费/买入费是相对固定、且一次性的,而管理费对应的管理规模是动态变化的,且可以周期性多次收取,公募和银行的朋友们应该知道我在说什么。

但考虑到我一不是写论文,二不是在做经营分析,就从简了,大家看逻辑就行。

道叔是个严谨的人,想到招行的这个举动,难道只适用于持营产品,不适用于新发吗?

于是打开招行APP去找新发专区,一看,哎,新发的认购费也打一折了。

这么算下来,折扣力度又增加了,到了接近六成(59%)。

但这里要考虑,管理费中,基金公司会将其中很大一部分作为渠道尾佣返给银行,在规定出来之前,多的能到七成左右。后来压降,上限定在五成。

招行是非常强势的渠道,在尾佣上的议价权是非常高的,这部分高比例、周期性持续收取的费用,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冲掉买入费折扣的影响。

你以为到这里就分析完了吗?

年轻人,这才哪到哪呀,我们继续往下看。

第四个关键词:全面。

这里有趣的地方在于,招行对基金买入费率打折,其实是有一个过程的。

招行在此前,就曾对很大一部分非货非债基金采取了费率一折的操作,本次只是扩大的范围,更加“全面”地推动而已。

换言之,买入费折扣对招行财富中收的影响,其实已经体现在此前的年报里了。

现在扩大适用面,是在对过去降费影响的数据分析和经营决策的基础上,正式官宣而已。

有趣吧。

但,还没完,因为,我们要看下一个关键词——

第五个关键词:一折起。

这个“起”字,就非常讲究。

这意味着招行还保留“今天一折,明天不一折”的权利,还意味着“有些产品一折,有些产品不一折”的权利。

如果行情逆转,牛市到来,或是内部经营决策变化,需要平衡财富中收了,再或者出现热门基金抢购的情况了,费率就可以灵活变化。

喏,看到这里,我用了将近2000字,才算是大概把招行“零售代销公募基金买入费率全面一折起“这句话,完成了最基础的解读,这句话就变成了:

招行“(1)零售 (2)代销公募基金 (3)买入费率 (4)全面 (5)一折起“。

恭喜你,对这条消息的解读完成了——

50%。

啥?!!!

对,你没听错,这才解读了一半呢。

以上是招行基金费率折扣的A面。

B面

在这次的会上,招行提了很多新的概念,还发起了共同推动大财富管理高质量发展的五大倡议。

我认为这一点非常棒,这是一家优秀的银行、一个财富管理领域领导者应有的态度,也希望这个行业也能在招行的倡议和行动指引下,真正能更多从投资者角度考虑问题,惠及百姓民生。

说到底,财富管理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投资者权益保障、良好的投资体验作为基础,这样才能把这个市场做大,各家机构也才有活下去的底气。

但是(对,这里我要“但是”一下),如果你是银行从业者,更需要关注的是招行提出的这个概念——“大财富管理的不可能三角:海量客群、极致体验、有限成本”。

按照招行的表述,目前其“零售客户超2亿,其中个人财富客户超5000万,零售管理客户总资产突破14万亿元,与157家合作机构开展财富开放平台深度合作”。

先看“海量客群”。

所谓“海量客群”,直接对应的是5000万财富客户,间接可辐射的是2亿零售客户,未来希望覆盖的,是7亿潜力客户(根据2023年年报,宇宙行的个人客户数为7.57亿,这是国内银行的天花板了)。

客户规模上来了,就会放大客户经营中每一个摩擦点的副作用。

在无法承诺收益的情况下,降低客户的交易摩擦损耗和交易成本,就能最大程度上提升客户投资体验,从而带来客户规模的持续提升和营收贡献。

这要算大账,不是买入费甚至一时的财富中收这样的三瓜俩枣可比的。

只有客户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明白其中的经营逻辑。

其他中小型银行,千万不能照抄,因为你的客户规模、资产负债表和营收结构,跟招行差别太大了。

一抄就“死”。

再看“极致体验”。

这个点在上面其实已经提到了。

在我心里,一直有一个非常有效的客户投资体验公式(忘了最早是谁提出的了):

客户投资收益=阿尔法收益+贝塔收益+投资者交易摩擦阿尔法要看投研能力,贝塔依赖市场基本面,这些都是普通投资者无法掌控的。

于是,对客户收益或投资体验影响最大的,就变成了“投资者交易摩擦”这一项了。

这个点上,既有投资者本人的追涨杀跌导致错过上涨行情,也有因为频繁操作,导致买入、卖出费用侵蚀总体投资收益。

说到底,客户的投资行为是无法改变的,假定客户永远都会追涨杀跌,那为了降低损耗,就只能把费率降下来,压降投资行为带来的损失。

真的,客户体验真的不是线上APP界面和流程是否好看、舒适,也不是线下理财经理的和颜悦色,一声“哥”、一声“姐”的嘘寒问暖。

最后看“有限成本”。

银行开门经营,线下网点和线上平台,睁眼就要花钱,这些都是成本。

其他在客户经营、队伍激励和市场营销上花的钱,那就更多了。

但当一家银行做得足够大之后,这些成本都变成了固定值,基本都有固定的系数,可测算、可调控,可以认为是线性的。

招行这次会上,提出要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来降低成本、重塑财富管理的未来形态,逻辑上是完全正确的。加大科技投入,积极使用新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成本的折线稍微改变一点方向。

但是要注意,这一点其他银行也都可以学,所以无法成为招行的核心竞争力。

毕竟,比招行科技实力更强、投入意愿和资金实力更强的银行也还是有的。

所以,这不是关键的成本。

那么招行到底要控制的是什么“有限成本”?

在我看来,其实是银行的内部经营管理协同成本:它跨越了对公、零售条线,跨越了零售的资产和负债业务,跨越了总分支三级结构,跨越了中后台和前台的划分,跨越了线上线下的隔阂。

二十几年前,招行的马蔚华行长说,“不做批发业务现在没饭吃,不做零售业务未来没饭吃”,就此开启了零售转型历程,引领一个时代。

十几年前,招行零售战略进一步明确,从“存款为纲”转向“AUM为纲”,在经营策略和考核机制上进行了转向。

四五年前,招行提出“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跨条线、跨业务甚至跨公司协同来做财富管理。

很多人羡慕招行的AUM规模一骑绝尘,羡慕招行的存款结构碾压股份行,但他们没有看到,这家银行的战略定力和组织能力,这才是根本性的决定因素。

以上的层层隔阂,以及由隔阂带来的算小账、协作难,在每一家银行都存在,招行也不例外。

但招行厉害的地方在于,不管环境怎么变、管理层怎么换、内部分隔怎么大,都能有一些“热刀切黄油”的手段和工具,持续发挥作用。

这次的基金买入费率折扣,其实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它向银行内部、向合作机构、向投资者传递了一条明确的信息:玩法变了。

看到这,我想我们才算真正看懂了这次招行费率折扣的B面,接近理解了这个变化背后的经营逻辑。

银行财富管理,道阻且长,招行的种种努力,说到底,是为了能够让自己和投资者一起,都能顺利地穿越周期,走得更远。

作为银行从业者,我也真心希望有更多同行,能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带着自己的客户一起,穿越周期和市场浮沉,走到更加光明的未来。

祝福同行者们。

注1:以上引用数据和信息,都来自公开渠道,无任何内部未公开信息。

注2:本文仅作为业务探讨,不代表任职机构意见,亦不作为投资建议。

作者:道是无
公众号:道是无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