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情感化元素提升内容传播度?
《乌合之众》作为群体心理学的经典著作,每个人看都会有不同的解读,我个人就提炼了两点方法论,并在实操中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用情感化元素提升内容的温度
《乌合之众》书中提到:
”人与人之间差异最大的,或许就是智力了。但是,同一种族的所有人却有着非常相似的本能与情感。智力上的差别天高地远,一个补鞋匠在一个伟大的数学家面前或者会连大气都不敢喘,可如果这个鞋匠一旦发现这位伟大的数学家在性格的表现上与他没丝毫的差别的话,那么他心里多半会感到说不出的惊讶。”
我正是运用情感共鸣的方法, 打造出了我第一篇阅读10w+文章《面试月薪三千的小弟和月薪三万的管理层有什么区别》。
可能你会认为有些标题党,好的标题确实会吸引人点击,但这篇文章的收藏点赞转发评论比率也还不错,这就是内容上的功夫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就大量加入了情感化元素,以下是部分原文节选:
有时候有态度也并不一定好使,精诚所至,金石未必会开。这个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也许运气不好别人招到人了,也许企业的需求和你的价值并不匹配等等。
例如我曾经有一次,特别特别想进一家公司,做方案都不算什么了,还做了精美的PPT,因为不在一个城市,还录制了视频自我介绍,在视频里声情并茂的毛遂自荐,眉飞色舞的讲解自己的方案。
- 有内容了还不够我还找了各种渠道。对方公司的所有招聘渠道都投了,没音讯。
- 相关管理的私人邮箱投了,没音讯。
- 再微博上给老板私信还@对方了,同样还是没音讯。
心里简直拔凉拔凉的。
那一段时间,把自己窝在家里,谁也不想见 ,觉得自己就像一坨粑粑 ,一无是处。
那一段时间,其实遇到过一些面试官,给人非常不舒服的感觉。
有些人有一点小权就会变得很可怕。
- 就像非你莫属的某些主持人咄咄逼人把前来应聘的海龟吓瘫在地,还一脸冷漠的让人家不要装。
- 就像超级女声的个别海选评委对怀着一颗小小的梦想,内心忐忑的前来参加海选的选手说 “你别唱了,你滚吧”
- 就像周星驰电影《食神》里,曾经低三下气跪舔的小弟取代周星驰成为新的食神后,就立马变成另一个飞扬跋扈的样子。
其实每一个来面试的人,真的都有自尊。他们来应聘,是看得起你的公司,你的平台,是对你的一份信任和期待。
- 没有这些求职者,你主持人再牛逼,自己一个人唱独角戏去吧,看看有几个观众会看。
- 没有千千万万愿意参加海选的女孩子,你超女评委再牛,你自个儿上台唱吧,拿不到蒙牛的一分广告赞助。
- 没有那些从一线基层一层层面试进来的小小屌丝,任何企业都无法延续自己的生命力。
一方面,我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 与那些在早期求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形成情感共鸣。
另一方面,从求职者的角度出发,针砭了某些招聘单位不尊重求职者的行为,引起二次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情感共鸣不仅是心理理论,在现代科学中也得到了证实。
万维钢老师在精英日课中曾讲过这个案例:
研究者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的大脑。
研究者发现,故事开始之后,听众的大脑,就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讲故事那个人的大脑的镜像。故事讲到动情的地方,讲故事者大脑的“岛叶” —— 这个区域负责感情 —— 活跃起来,听众大脑的“岛叶”也跟着活跃起来。如果讲故事者的大脑的“前额叶” —— 这个区域负责理性决策 —— 活跃起来,听众大脑的“前额叶”也跟着活跃起来。
我动感情,你也跟着我动感情。我怎么想,你也跟着我怎么想。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用情感共鸣使你的大脑跟我同步了,你就会不自觉地赞同我的观点。
二、用情感化元素提升内容的传播维度
OK,现在文章写完了,是不是感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实在快哉,赶紧嘚瑟。
此时你的表情大概是这样的:
把文章链接随手往群里一发,完事。
然后你就会发现,尤其对于干货型文章,如果你还不是顶级大咖,基本上就是大家各聊各的话题,跳过你发的东西,该干嘛干嘛。
此时你的表情大概是这样的:
这并不一定真的是你内容不好,而是由干货类文章本身的属性决定的,大家都是抽出自己的闲暇时光来看,除非这个节骨眼真的刚好需要,否则一般人对于被教育的兴趣不大。
更何况如今标题党已经被所有自媒体人玩烂了,人们已经见怪不怪,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什么办法能提升自己文章的点击率呢?
《乌合之众》中说:
人与人智力上千差万别,但情感上却是共通的。
文章的干货内容,可以理解为一种智力上的传输,而对于文章内容的感受,则是一种情感上的传输。
虽然我通常是写干货,但我在给自己的内容做营销时,也会放出一些用户对我文章的感受:
这样就使得你要营销的东西除了产品内容,还多了一个维度——用户感受。 然而它往往和内容同样重要,共同构成一个二维传播的整体。
二维传播在实际中的运用非常广泛:
- 微博段子手很多转发什么都不写,只是加上一长串哈哈哈哈哈哈
- 大众点评,豆瓣评分,这些评价网站,在消费者决策中,也越来越占据更重要的角色
然而为什么我这里不说“内容+评价“呢,因为这是个“认知比事实更重要”的时代,就像上述的哈哈党,并不是一个评价,只是个感受。但别人同样也会好奇到底是什么引发了这样的感受,从而有一定几率去点。
人小的时候,看到一些小伙伴凑在一起乐呵呵,就会忍不住也去凑热闹。其实长大了也一样,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在《巨婴国》中也说过,人们虽然在生理上长大,但在心理上,很多时候不过是巨大的婴儿罢了。
《乌合之众》中说:
“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
”如果说,我们的意识是浮在海面上的可见冰山的话,那么,潜意识才是沉陷于暗黑海洋之中的巨大冰体。所有有意识的行为,都只不过是遗传基因控制下的无意识深渊中的隐秘心理活动的产物。”
而在使用情感化元素的时候,有一个要领:那就是在说故事,讲案例的时候,以自己的故事,案例为第一优先级。
有很多内容作品,看似高大上,引经据典,学富五车,然而读来却淡然无味,味同嚼蜡。
因为时代不同了,过去是信息匮乏的时代,有学识的人会尊享很高的地位,然而现在是信息过剩的时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么都知道的人就意味着什么也不是,你能得到的信息别人同样也能得到,但你的经历,你的故事,别人却未必会有。
所以,用户更关注的,往往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你这个活生生的人本身。
综上所述,在内容运营上多使用情感化元素:
- 一方面,在创作上,会提升内容本身的温度,引起用户的正向反馈。
- 另一方面,在营销上,也能提升内容传播的维度,带动用户的参与意愿。
- 而在使用该技巧的时候,要注重优先呈现温热的作者真实案例。
内容运营,甚至整个互联网运营,本质上就是群体用户的心理运营,因此例如《乌合之众》这样的群体心理学著作,是推荐运营者一定要读的。
了解了群体用户心理,就好像打篮球抢到了篮板,战争中取得了战术高地,会大大提升你的运营效率。
来源:鸟哥笔记
关键字:产品经理, 产品运营, 乌合之众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