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品推广时,最容易掉进的大坑

产品的营销策略一定要顺势而为,对应在广告上就应该是一步一步地铺设并搭建消费者的决策阶梯,以期让消费者顺利地完成对产品的需求确定,信息搜寻,方案评估。

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 很多新产品刚刚推出市场就忙于做品牌形象包装,投放大量广告,并以此来扩大知名度、塑造美誉度。

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并不是会向企业所预期的那样——迅速占领市场,然后坐等收钱。

实际上,这种做法往往是会导致新产品在进入市场后销量平平,甚至惨败收场。最终使投入的大量金钱没有得到应有的转化,而是仅仅提高了所谓的“知名度“——毕竟任何产品只要投放大量广告都能达到类似效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是这些企业忽视了 消费者购买产品必须要经历的一系列环节,这就意味着一旦前面的基础环节没有得到解决,无论怎么强化后续环节(加大广告投入)都往往是无效的。

而这就像,让一个刚会爬的孩子学习走路一样。前面的基础关键环节(学会站立)还没解决,就想解锁后面的走路技能,是很难实现的。

同样,在消费者决策行为上也是如此。

研究发现,消费者在做购买决策时,通常会依次经历以下这几个环节:

  • 需求识别 ——我需要买一个新手机;
  • 信息搜寻 ——打开京东,看看都有什么牌子的手机;
  • 备选方案评估 ——选来选去,决定从“苹果、三星、华为”中选择一个品牌,苹果现在买有点贵(财务风险阻碍),三星前段时间还爆炸了(功能/健康风险),华为虽然是国货,但是口碑很好,请的代言人我也喜欢,就选华为吧。
  • 购买 ——华为各个方面都符合我的要求,就它了。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只有消费者对产品有确定的需求后(我需要一个新的手机),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华为知名度、口碑都不错)才会有意义。

(PS:对有些产品,消费者是直接跳过需求识别阶段的,比如一款新出的洗发水)

相反,对于一个消费者动机不足,需求不明确的产品,如果刚开始就做品牌包装、打知名度(主要作用于决策模型的后半程),就相当于 直接越过了需求识别阶段,而这时,无论怎么努力,都很难提升销量 ——毕竟如果我没有食用蛋白粉增肌的需求,那么蛋白粉的知名度对我来说就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对这类新产品,第一步要做的一定是要唤起消费者的动机,而不是盲目地去做形象包装,塑造知名度这类事情。

实际上,不光产品刚推入市场需要有注重要解决的问题,在产品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往往需要不停地转换关注焦点,去侧重关注不同的问题。

为此,将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和决策模型结合,就能找到一些洞察:

前面说过了,在导入期,企业要注重消费者决策中的“需求识别”环节,这个阶段,营销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明确消费者的需求并唤起他们的消费动机。

那么,在 产品顺利度过导入期、进入增长期 ,也就是消费者动机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后,营销的焦点又应该转向哪里呢?

很显然是“信息搜寻”阶段——毕竟产生了购买手机的需求,接下来就需要知道去哪里才能买到了。

这一阶段的普遍做法是尽量多地铺设营销渠道,从而让目标消费者一产生需求就能让产品“触手可及”——也就是常说的精准投放。

(PS:因为这部分需要的是营销人员的渠道能力,就不详细讲了)

实际上,要想在信息搜寻环节建立优势,除了仅仅在营销渠道上精确匹配目标人群、作出努力之外,更为重要且必须的是要 建立产品和消费者需求之间的认知关联——而这也是区分知名品牌和小品牌的关键判断标准。

换句话说,就是要让消费者脑中一想到相关需求,就有更多可能想到你提供的解决方案。

比如,一旦想到“怕上火“,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喝加多宝“,此时加多宝就和”怕上火”这个需求建立了较强的认知关联。这也导致其他预防上火类的产品机会将会变得很小。

再比如,一旦想到过年给长辈送礼,就想起脑白金。这时,脑白金就和”给长辈送礼“之间建立了强关联。

总之,企业应该投入足够多的精力去做这样一件事:建立产品和消费者需求之间的关联,这种关联越强烈,品牌的机会越大,反之亦然。

因此,营销终极目的也就显而易见了:努力在用户心智中占据品类领先位置。最终让用户一产生某种相关需求,就更容易想到你,而不是其他品牌。

如上所述,营销的目标是建立产品和需求的关联,所以大部分的需求产生之后,消费者可以轻松找到解决方案(比如产生了买手机的需求,接下来就去京东看看都有什么牌子、型号的手机), 但也会有这种可能,消费者在产生需求后,并不能轻松寻找到相关的解决方案——意味着“信息搜寻”阶段不明确。

而 当消费者在某个品类的“信息搜寻”环节遇到阻碍时,往往就是做成平台的机会。

举个例子:在2012年左右,如果你想要以较低的价格买大牌鞋服,你会选择哪里?

嗯,你会说奥特莱斯。

但如果是想要在线上低价购买大牌呢?

答案很可能是没有。

为什么?

因为,在当时的线上,当消费者产生“低价购买大牌鞋服”的需求之后,并没有明确的搜寻方向。这就是信息搜寻这个环节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当消费者想要花较少的钱购买那些打折的大牌鞋服时,他们在线上没有选择。

这时,如果这时候有人站出来整合这些低价大牌资源,做成平台,解决消费者信息搜寻不明确的问题,就会有很大的市场机会。

因此,唯品会后来定位成“一家专门做特卖的网站”,从而大获成功。

随着信息搜寻得到解决,产品也渐渐地开始进入 成熟期 。

在这个阶段,消费者已经有足够的动机购买产品,也明确地知道去哪里搜寻这些产品。与此同时,这个阶段也必然会有大量的竞争对手涌现。

所以,企业又应该转换侧重点了,这时候更 应该关注的是“备选方案评估”环节——即如何在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而要想让消费者在众多的的替代品中选择你,就需要在消费者决策模型的“备选方案评估”环节作出努力——用知名度、美誉度等来影响消费者的选择。

所以,知名度、美誉度、好感度不是不能打,关键是要看准产品所处的时期。

最后, 产品经过成熟期后就会迈向衰退期 ,这是因为市场上出现了更优质的替代品,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导致现有产品的销量逐渐下滑,失去竞争力。

而这时,企业可以关注消费者的”购买”环节,因为产品已经慢慢失去竞争力,即使消费者最后选择了你,但因为价格过高,或者觉得不值,就会放弃购买。

这时候,如果将产品适度降价,使得价格普遍低于同类产品,即使功能并没有那么好,但因为价格低,还是能争取过来一部分消费者。

结语

消费者作出购买决策往往要依次经历一系列流程。如果前面的环节没有解决,后面无论怎么努力都很可能是徒劳。

这给营销的启示就是: 产品的营销策略一定要顺势而为,对应在广告上就应该是一步一步地铺设并搭建消费者的决策阶梯,以期让消费者顺利地完成对产品的需求确定,信息搜寻,方案评估。

只有这样,在前面各个环节的铺垫已经做好的情况下,消费者才可能更加容易地完成购买。

而一旦违背这种决策顺序,消费者就很难顺利完成这个过程,购买自然就难以完成。

注意:

本文指出了在产品的不同发展时期,企业应该关注消费者决策模型的某个环节。但这并不是说其他的环节就不重要,不用关注了。

相反,无论在哪个产品时期,企业都应该关注消费者的整个决策流程,而不是仅仅聚焦在一个环节上。

本文是为了叙述更加清楚、更有针对性地阐述问题。

作者:Leo

来源:微信公众号“小欧言商(ID:sijiuchengdewo)”

关键字:产品运营, 消费者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