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创业者:别再问我能不能挣钱了

颜色不够用了。

关注微信号“sh-ysqy”或直接关注公众号“屹商企业”回复 “2” 免费为您提供更多资讯

这是当下共享单车行业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所面临的一个有点荒谬的窘境。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发酵,共享单车已经是一个人尽皆知的市场,而这个市场也在急剧变化。

挣不挣钱,谁在操心?

“共享单车是一件美好得不能再美好的事情。”小蓝单车创始人李刚对创业家&i黑马道出了共享单车火爆最浅显的原因:降低城市拥堵,运动健康,减少雾霾。相比于滴滴需要与各种既得利益者之间的博弈,共享单车幸福得不能更多。

而与资本竞相角逐的场面同时出现的是,地方政府也对共享单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甚至专门提及了摩拜单车。

此时,媒体和用户都开始抑制不住好奇与热情,乐此不疲地帮着共享单车平台算账,而这些算法看上去多少有些简单粗暴。事实上,这些被平台们看成是商业机密的数据,极少有外人知晓真实的情况,而每一个人都喜欢根据本就不靠谱的数据做二次加工,然后得出一个看似靠谱的结论。

“挣不挣钱是我们创业者该思考很多,咱们媒体朋友和用户们就不用太关心这个问题啦。”李刚似乎被问得太多次了,他已经可以编出一段正确的废话来应付媒体的询问,这些话术里包括大数据、游戏导流、单车延伸出的本地生活服务等等。

在他看来,投资人只关心交易频次、是否刚需以及用户价值。而任何商业模式都需要经过检验,现在在这么早的情况下,谈论这个事情为时尚早。投资方也一再强调,这个市场真正兴起,还不到一年时间。

最早被这个问题折磨的是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已经好几次被带到坑里,后来干脆说“如果失败了,就当是公益”。其实,她也同样多次向外界表达不用在赚钱问题上这么心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有着日订单上千万的企业,都不需要担心挣不到钱。

创业者和投资方在挣钱上的不急不躁,也在于共享单车市场少有的高频。据ofo官方披露的最新数据,其单日交易量已突破1000万。目前,只有像阿里、滴滴、美团等企业达到了这个交易数字。不难发现,对于这些有事没事就搞免费的共享单车而言,挣钱远不是当下该忧虑的问题。

正如ofo和小蓝单车投资方、真格基金副总裁顾旻曼所言,资本上的拉锯战终究会结束,共享单车跟过去的出行有一点不同,就是只要你运营得法,在商业上面是可以盈利的。这是任何一家在战场中可能活得很久的原因。

即便在四五线城市做共享单车的小创业公司,依然在义无反顾地进入。据悉,创业家&i黑马曾报道的那位莆田共享单车创业者已顺利渡过早期的难关。

别忘了,当年千团大战,很多地方团购网站没能壮大,却也成了美团的地方站,看来,将来卖给行业巨头也不是没有可能。

颜色不够用,竞争在加码

如何挣钱先不说,但能清晰看到的是市场竞争确实在加剧,随着不同玩家进入共享单车跑道,互相之间的摩擦也在不断升级。这场不同颜色自行车的较量被戏称为“彩虹大战”。

起初是在融资和公关层面的较量。基本上是摩拜单车和ofo交替公布融资轮次,隔三差五就有消息发布,双方完成的融资轮次都已超过D轮,整个共享单车行业完成的融资金额也超过80亿元,资本层面的竞赛有目共睹。而最新的消息是,小蓝单车的新一轮融资也接近尾声,融资金额或在1亿美元左右。

运营上的比拼同样存在。共享单车的用户已经免费骑行了半个多月,基本上是摩拜单车和ofo会同时用户推送免费骑行的短信,前后不差半个小时,而免费的理由就像今日头条的广告一样随意。以至于有段子调侃道:如果你身边有投共享单车的VC朋友,记住一定要对他好点。人家不远万里来中国做公益,为拯救中国自行车产业殚精竭虑,为提高中国国民素质做出了不懈努力。

明面上的竞争之外,更激烈的竞争在背后的供应链环节。

去年七八月份,李刚告诉身边人一条“生财之道”:你把所有的钱拿去买凤凰、永久的股票,肯定会涨。李刚的判断来自于他对行业的切身感受。

大概一年前,一台自行车的组装费只需要30块钱,半年前,变成了60块钱,现在则需要80块钱,“太屌了,就这样(自行车厂)还挑三拣四”。

这种局面此前难以想象。在做小蓝单车之前,李刚做野兽骑行,按理都是甲方身份,厂商们要巴结他们,“恨不得一天给我打多少个电话,逢年过节给我送礼,我家的茶叶都摆满了,喝不过来。”

而去年年中,市场风云突变,共享单车突如其来的火爆打乱了整个市场,一个原本逐渐没落的市场迎来了第二春,甲方要花钱求着自行车厂开足马力生产。小蓝单车专门派了一位高级副总裁驻扎在工厂里,这个工厂的产能有限,但掌控着他们的关键零部件生产。

他们还需要和友商竞争,让有限的产能最大程度地向自己倾斜。“跟菜市场大妈买菜那个壮观场面相差无几。”李刚对创业家&i黑马说,上游供应链的竞争像一部勾心斗角的宫廷戏。已经有友商开始在接触他的自行车组装厂,小蓝单车的背后有六家自行车组装厂,其中一家已经被友商挖了墙角。

3月15日当天,小蓝单车在北京四惠东地铁站的十几辆自行车,被人杂乱地丢到了墙角,而原来位置被摆上了另一家平台的共享单车。李刚在朋友圈中写道:“十分渴望公平竞争”。5天后,同一个地方,这一幕再次上演。李刚去查看了监控,发现两次都是同一位穿着制服的老大爷所为。

共享单车还有机会吗?

第一梯队领跑,后发还有优势?

李刚给创业家&i黑马的答案是:有!他认为,这个市场还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

他的说法来自于一组数字的支撑。北京现有的共享单车30多万辆,李刚判断,北京可以承载100万辆共享单车,还有两到三倍的增长份额。

2017年春节后,李刚特意跑到人口数量在50万到100万小城市调研,发现只要存在有桩单车的地方,用户也对共享单车存在需求。

据中国自行车协会的报道,2016年共享单车总计投放数量超过200万辆。2017年,预计投放总量将呈现井喷式增长,极可能接近2000万辆。而每年中国生产内销的自行车达到2500万辆,李刚看来,除了专业运动自行车,人们不再需要购买自行车,大部分需求都将由共享单车满足。

更加切身的体会来自自身。小蓝单车在北京投放了8万辆自行车,但李刚依然觉得在街上看不到多少辆是自己的车。“基本上在东边,西边和北边、南边都比较难看到。”他认为合理的状态是在北京投放20万辆,用户能在50米内找到。

作为第二梯队的选手,小蓝单车的突围策略是单个城市打透,在一个城市做到前两名之后,再去扩展新的城市。在全国范围内的单车投放总量比不上摩拜单车和ofo,但尽量在进入的城市里保持足够的数量。目前,小蓝单车自称在深圳已经投放了10万辆自行车。

虽然整个市场热闹无比,媒体统计出的共享单车App一个屏幕都放不下。但投放数量在数万规模的企业只有五六家,除了第一梯队的摩拜单车与ofo的投放数量超过一百万外,小蓝单车、小鸣单车和优拜单车等大多在几万辆到几十万辆之间。

摩拜单车投资方、祥峰资本合伙人徐颖表示,“(共享单车)会维持一段时间的竞争很正常,因为这块市场很大,远没有说几个玩家要怎么样瓜分市场的程度。我们也从数据上发现,这是一个增量市场。”

投放速度将在今年急剧加快。据悉,摩拜单车与ofo都将在今年完成上千万辆自行车的投放。而小蓝单车的目标是在今年3月份投放30万辆,4月份投50万辆,5月份投80万辆,年内完成600万到800万的投放。

顾旻曼则认为,“今年车的密度,包括车相关的管理会更上一层楼,共享单车做的更多是增量市场。”

李刚更是为后来者进入找到了理论支撑,他发现两个在互联网世界盛行的概念开始失效。

一是线上的流量为王开始失效,互联网行业的流量在线上,但共享单车在线下,有自行车才有流量,95%以上是线下导入,而线上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是来自广告拉动。也就是说用户不会因为看了你的广告,而去专门找你的车骑,但他们会看到路边的车直接扫码骑走。

二是产品没法迭代。移动互联网时代讲究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产品有bug,可以让程序员修复,完善用户体验。但自行车投放之后出现问题,很难再收回完善。即便回收,改造的成本也相当高昂,基本上失去了迭代的价值。

ofo因为机械锁的问题一直为人所诟病,造成大量的免费使用。而第一代摩拜单车尽管造价高昂,却被批评为设计过度,这一点甚至摩拜单车自己也承认,后来也没有再继续生产投放,而是以更加轻便和低价的lite版替代。

李刚认为,今年七八月份将由产品带来市场第一个拐点,如果一味通过商业模式和速度来赢得战场并不会持久,随着雨季到来,大量铁车架的自行车走向不可逆的退市,“先赢不算赢”。

不过,不管谁赢,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街头上大量出现的单车显然让管理部门措手不及。尤其是地铁口成为各方必争之地,阻塞交通,威胁交通安全的现象时有发生。各地政府也在共享单车野蛮生长了一段时期后,开始出手整治。

3月20日,北京西城区要求摩拜单车和ofo不得在长安街等10条街道停放共享单车。更早一周前,上海发布了《共享单车标准(讨论稿)》,标准中强调,3年车辆强制报废,具备远程监控和定位功能,以及投入运营的共享自行车的完好率应不低于95%等等。

自O2O泡沫破灭以来,我们很久都没见过像共享单车创业者这么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且行且珍惜。

作者 忙果优服

关键字:业界动态, 产品运营, 单车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