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的梦境植入理论
一、盗梦理论
理论的来源是《盗梦空间》(英文:Inception),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盗梦空间》,有时间可以重温一遍诺兰的经典之作。事实上这部电影分为两个主题:盗梦和梦境植入,主要侧重的是梦境植入。
盗梦比较简单,一般有1-2层梦境。“盗梦”顾名思义,就是从对象的大脑中窃取情报、信息、线索。
Cobb(《盗梦空间》男主角)提出了梦境植入理论(Inception):“把一个人的思想植入到另一个人的脑海中。”
梦境植入理论的核心原则是:让用户(对象)以为是自己产生了这种想法。
二、梦境植入理论
梦境植入理论和盗梦理论的区别:
- 酒后吐真言,梦中说真话。人会在梦中的潜意识诱导下或者大脑皮层被酒精麻痹后,常常会吐露出一些藏在心中的秘密。对于盗梦理论而言,只需要设定好环境,对目标进行相应的诱导即可获得信息。
- 梦境植入理论是指一个人的观念形成除了需要长时间沉淀以外,还需要对这种观念在内心的从认可到接受的一个过程,所以需要从潜意识里慢慢植入观念,在拉长时间线后,让他深深的认为这种观点是他一直以来所想要的。
《盗梦空间》中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梦中时间越长,场景、框架越丰满越逼近真实,但不能在梦中构建现实的场景,注意区别于真实和现实。
当然,在所有的陌生人社交产品中,大家都是套用了这个理论,即做陌生人社交产品也是给用户植入梦境的过程。
陌生人社交产品根本区别在于植入的梦境场景和层数。
类似陌陌、LivU、Uplive这类款软件给用户植入的梦最多有两层:
- 寻找异性。
- 认识并与异性产生交流。
这也是目前主流的出海陌生人社交产品形态。
在出海社交产品中,比较优秀的、能造出2层以上梦境的产品应当属于Yalla这类:
- 茶馆闲聊。
- 相识、相知。
- 私密房间派对。
这其中跟Yalla对中东市场的了解有很大的关系。
那么有没有梦境层数更高的产品?
有,就是上篇《Soul拆解,一款趋近于元宇宙的语音社交产品》的Soul,没看过的同学可以去再看一遍。Soul是能够提供到第四层梦境。
重申一下,社交产品笔记没有拿一分Soul的推广费,以后也不会拿推广费,但是Soul确实在语音上做到了一定的深度。或许我理解有偏差,Soul的或者其他同行可以跟我私聊,多了解一下。
三、如何在Soul上5分钟花掉1万多RMB?
如果语音房像夜总会的话,Soul的群聊派对更像一个大型游乐场。用户追求的是荣耀与等级,具体表现为等级、灵魂力、“墙”(勋章或装饰墙)。
我进入的是群聊派对的拍拍房,可以理解为是谁刷礼物最多,谁拿到拍卖的奖品。一等奖100元的烟,二等奖52元的星巴克,三等奖忘记了。
偶然进入到拍拍房,被邀请上座,不就是拍东西么,我怎么可能拍不过“95后”?没想到的是,这帮人还真能刷,我就上头了…..我傻瓜式充值刷礼物方法招致好多人在后台私信我,他们都强烈建议我要去转盘不要直充刷礼物……1万多块钱最后拍下来的一等奖就是一包100块钱的烟……
但也因此认识了一个给我“铺墙”(用虚拟饰品装扮背景墙)的20岁女孩,我没有她刷过任何礼物,但她给我铺了3000块钱的墙……她告诉我:“玩了5个月,一共充了30多万RMB,才到6级。有时候刷着刷着就上了头,每周必须要保持魂力值不掉,还要充值…..”
我认为自己在拍拍房达到了第三层梦境,而与我相识的女孩到达了第四层梦境。
在这里再重申一下梦境是递进的,产品也不是做得越深,用户就会陷得越深。那Soul如何让用户进入第四层梦境?我相信很多产品都用上了——转盘、盲盒,这个设定会触发用户“上瘾”的直接原因。
一位行为学和心理学家Nir Eyal写了一本书叫《Hooked:How to build habit-forming products》(中文:《上瘾:让用户养成使用习惯的四大产品逻辑》),书中讲的最好一点是:“回馈机制或者奖励机制的确定的不确定性”。
如何理解?以转盘、盲盒为例,用户知道能抽更好的奖励,但他们也懂得可能一次就能得到,大概率很多次都抽不到,每一次都是不确定性,如果次数多了就有大概率抽到。
我认为用户能“上瘾”的根本原因是人性的期望值偏好。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即便是大奖的中奖概率是1%,他们也会不惜花费大量投入去尝试,不知不觉地消费超过了大奖本身价值;反过来,如果是一件坏事发生概率是1%,大家都不会认为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在线陌生人社交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就像我之前说的:“现实社会的分化,人们会在互联网上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本文作者 @社交产品笔记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