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互联网金融的校正与救赎

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监管依然在持续,不断深入的洗牌印证了人们以往的判断,即仅仅只是充当流量获取角色的互联网金融并未真正给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有益的影响,甚至还有可能带来伤害。

当互联网金融遭遇越来越多的挑战时,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破局点,以冲破互联网金融的桎梏,将金融行业的进化带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以金融科技、数字科技为代表的金融进化的新概念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的,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新的概念的确比互联网金融有了很大的进步;

无论是金融科技,还是数字科技都不再仅仅只是一味地获取流量,而是开始回归金融行业本身,通过新技术和新模式让金融行业的功能和属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一句话,金融行业的进化正在告别简单的外在概念营销,真正进入到以内生动力为主导的全新发展阶段。

笔者认为:以金融科技、数字科技为代表的金融新进化,仅仅只是那些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来不及做的事情做一遍,从而让金融行业的发展真正回归到正确的发展方向上。

金融新进化的内在逻辑其实与我们现在看到的电商行业的进化逻辑是相同的,当电商行业开始蜕变成为新零售的时候,互联网金融同样需要蜕变成为新金融,才能告别消费互联网的发展逻辑,真正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其实,无论是新零售,还是新金融都是产业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看来,新金融扮演的是重新建构新的商业体系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金融行业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深度改造,金融行业将会比传统金融时代还要深度而又多元地与与实体产业联系在一起,从而真正让金融行业告别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浅尝辄止,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站在这个角度来看待金融行业的进化,或许要比仅仅只是一味地去中间化更加客观和理性。

一、新金融,金融行业的校正与回归

当互联网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开始深度改变的时候,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如果我们仅仅只是把互联网技术看成是一种提升金融行业效率的手段,而不是收割用户的方式,或许才是对互联网金融的正确定位。

事实上,很多玩家在实际落地过程当中往往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把互联网金融当成了收割用户的方式,对于提升金融行业的效率仅仅只是体现在了线下向线上的转移上。

很显然,当互联网金融将获取用户和收割用户看成是终极追求时,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其实已经不再是金融的一种,而是变成了一种获取用户和收割用户的一种营销方式和手段而已。

同“互联网+”的其他类型不同,互联网金融是一个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一旦这个领域出现,真正损害的将会是广大用户的切身利益。

我们看到的互联网金融领域出现的跑路、爆雷等乱象正是这一现象的直接体现。

于是,我们需要在互联网金融之外,寻找到一种全新的金融进化新方式,新金融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新金融是金融行业的一次校正和回归

二、新金融的改造对象从C端用户转移到了B端用户身上

互联网金融真正改变的是C端用户的行为和习惯,它将人们原本集中在线下完成的业务转移到了线上的手机银行和线上银行来完成。

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化和去中间化,金融行业的效率的确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传统金融机构节省了成本和开支。

然而,互联网金融在落地的过程当中却超出了这样一个界限,很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了尽可能多地撮合金融行业上下游达成交易,以收取中介费用,最终让传统金融行业里很多必要的流程和环节剔除了,金融的门槛也降低了。

虽然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金融行业的运行效率,但是,它让金融行业本身的风险也大大提高。

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更加全面和合理的提升金融行业效率的方式和方法。

新金融时代的来临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机会,对于金融行业来讲,这其实是对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方式的一种修正。

因为新金融时代的改造对象已经从C端转移到了B端,借助新技术、新模式,金融行业的内在元素、内在流程和环节其实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在这个时候,金融行业的效率提升将不再仅仅只是依靠简单、粗暴的去中间化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对金融行业的内在流程和环节的优化和调理来实现的。

三、新金融的盈利模式从收割流量转变成为赋能产业

如果我们分析互联网金融的盈利模式就会发现,所谓的互联网金融的盈利模式其实与其他的“互联网+”物种并没有任何区别,它们都是依靠撮合和中介的方式来实现盈利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以撮合和中介为代表的盈利模式建立在庞大的流量基础之上,为了实现盈利,互联网金融平台必须也必然要千方百计地将金融上下游的流量聚集到自身的平台上,然后再通过撮合他们达成交易以实现盈利。

于是,我们看到很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了获取足够多的流量,不断将金融行业的门槛降低抑或是消除,最终让金融行业的风控变得千疮百孔。

互联网金融除了将金融行业的风险进一步放大之外,它还让金融行业与实体行业脱离,最终让金融行业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本。

其实,很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所做的金融业务并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而是仅仅只是把金融行业与实体行业割裂开来。

当新金融时代来临,特别是新技术对金融行业的改造来临,我们看到很多原本无法与实体行业结合到一起的金融行业的流程和环节开始重新结合。

此刻,新金融的盈利模式同样从收割流量转变成为赋能产业,这其实是将金融行业再度与实体行业进行深度融合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新技术对金融行业的深度改造,新金融对实体产业深度赋能的过程已经不再仅仅只是简单的资金供给,而是拓展到了数字领域里。

无论是金融科技,还是数字科技,其实都属于新金融的范畴。从本质上来看,所谓的新金融其实是对互联网金融的校正和对金融行业的回归。

经历了新金融阶段之后,金融行业的进化才能真正摆脱互联网金融陷阱,真正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把握新金融的风口,对于苦于寻找互联网金融的解决方案的人们来讲,或许是一个新机会。

四、混沌之下,如何把握新金融风口?

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持续,其实正在从另外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人们对于金融行业的进化新方向其实是模糊的,混沌的。

很多的玩家并不知道如何才能参与到新金融的浪潮当中,他们仅仅只是把以金融科技和数字科技为代表的新金融概念看成是一个类似互联网金融的存在。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应当如何才能把握新金融的风口呢?

1. 新技术是利刃,新金融发源于新技术。

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科技、数字科技,其实技术始终都是驱动金融行业变革的主要力量。

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出现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互联网技术仅仅只能在去中间化上奏效,并不能够深度改变金融行业的内在元素,更加无法重塑金融行业的内在流程和逻辑。

当新金融时代来临,我们想要把握风口必然需要从新技术的角度来着手才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新技术是利刃,它能够剜除那些互联网技术无法剜除的顽疾,从而真正把金融行业的发展带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

我们现在看到的金融科技、数字科技的玩家都在把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看成是主要布局的方向,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新金融的发展动能必然源自新技术本身,

对于那些想要在新金融时代掘金的玩家们来讲,必然需要精耕新技术,在完善和丰富新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寻找新技术与金融行业的结合点,从而让新金融从一个概念成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并且可以取代互联网金融,真正成为一个金融行业的全新发展方向。

2. 新功能是未来,新金融的明天在新功能

互联网金融之所以遭遇困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并未拓展金融行业的功能和属性。

面对与用户需求的多样化,这种仅仅只是透支金融行业的功能和属性的做法,并不能带来持续、长久的发展,这是互联网金融之所以遭遇发展困境的根本原因所在。

当新金融时代来临,我们想要把握新金融的风口,必然要做的就是拓展金融行业的新功能,让金融行业的新功能更成为驱动金融行业发展的新动能。

金融行业的新功能和属性的发展是以新技术与金融行业的深度融合为前提的,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为例:他们与金融行业的结合衍生出来了数据相关的预测、风控等诸多方面的新功能。

相对于传统的投资和理财,新金融衍生出来的这些新功能可以更多地与实体行业结合在一起,这其实同样是对金融行业的本质和功能的一种回归。

如果我们寻找新金融的明天,那么,新金融的明天一定是在新功能上,当我们找到金融行业的新功能的时候,我们才能打开一个金融行业发展的新天地。

3. 新关系是关键,新金融的关键是重塑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一直以来,金融行业所扮演的一个功能和作用就是支持和驱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其实还是有些芥蒂的,当新金融时代来临,特别是当新技术对金融行业和其他的实体行业进行了深度改造之后,原本金融行业与其他实体行业看似毫不相关的流程和环节都可以找到结合点。

金融行业与实体经济的新关系的建构主要源自于金融行业和实体经济的数字化的改造;

当经历了数字化的改造之后,我们可以用数据和数字作为主要的元素来表达不同行业的流程和环节;这个时候,金融行业与其他实体行业的芥蒂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消除,从而更加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

对于新金融来讲,找到了它与实体经济的新关系,等于是打开了现存的发展瓶颈,从而真正将金融行业的发展带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当新金融与实体经济建构了一个新型的关系之后,新金融可以在传统的金融盈利模式之外,找到一种全新的盈利点。

以金融科技、数字科技为代表的新金融的发展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得到了校正和回归。

对于深陷互联网金融泥潭的玩家们来讲,新金融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发展方向,对于他们来讲,同样是一种救赎手段。

当整个行业的发展陷入迷茫和混沌的时候,找到把握新金融的方式和方法,无疑可以开启一个全新的发展局面。

#作者#

孟永辉,微信公众号:menglaoshi007。资深撰稿人,特约评论员,行业研究专家。长期专注行业研究,累计发表财经科技文章超400万字。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